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三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睡眠经济”崛起,二是奥运会涌现跨界选手,三是大型连锁超市大幅削减SKU。
先来看第一条。这两天我看到一篇报道说,“睡眠经济”正在快速崛起,市场规模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在增长。去年“睡眠经济”总规模超过了4000亿元,预计到2030年就会突破万亿元。啥叫“睡觉经济”?就是人们为了解决失眠问题而产生的市场需求。有一个数据说,当下中国超过3亿人有失眠的困扰。于是,一系列助眠产品应运而生,比如各种枕头床垫、助眠灯、香薰精油、褪黑素,以及各种助眠APP,等等。
今天我们不去聊睡眠经济这个赛道,而是想跟你聊聊睡眠产品背后解决问题的思路。你发现没有,这些助眠产品五花八门,但思路是一样的,就是想尽各种办法,器械的、药物的、环境的,帮你放松,尽快入睡。这是典型的通过“正向思维”来解决问题。但是有时候,你越是想去解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越解决不了,你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会反过来恶化问题。比如有些人在尝试各种助眠方法的时候,会无形中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万一做了这些还是睡不着怎么办?他越用力地去解决失眠,就越焦虑,也就越睡不着。
那么,有没有可能换个思路,采用“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呢?我从心理学家李松蔚老师那儿听到过一个案例,真是思路清奇,让我脑洞大开。
李松蔚老师说,他有个来访者,基本上把市面上所有的助眠产品都试过了,但根本没用。怎么办?李松蔚老师干脆告诉他:睡不着不是正好吗?别人一天要睡8个小时,而你只睡4个小时,多出来的时间可以干多少事情?看书,学英语,学一门手艺,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这样,从这个星期开始,每天不到凌晨三点,你不许睡觉,每天晚上看完一本书,然后凌晨三点给我发读书笔记打卡。结果来访者只坚持了三天,到第四天就困得不行了,一翻开书就睡过去了。
李松蔚老师告诉我,这个方法不是他的独创,而是心理治疗中一种成熟的方法。有这样一个真实案例。有一个自由职业者,他特别希望能够独立做出有建树的研究成果。但是,他有严重的拖延症。他一打开书本开始工作,就忍不住想去做其他事情,比如看看有没有邮件,处理一下其他杂务,等等。于是,他的研究工作根本无法真正启动,每天都在焦虑地自责。没办法,只好去找心理咨询师求助。
你猜咨询师怎么做?
咨询师告诉他说:接下来一个星期,你什么都可以做,但就是不可以做你手头的研究工作,这是被禁止的。如果你实在忍不住的话,最多只能工作15分钟,多了绝对不行。
第二周,来访者告诉咨询师,我按照你说的去做了,但是我心里很着急,15分钟太短了,可不可以稍微给我延长一点工作时间,我想增加到半个小时。咨询师说,不行,下周你还是最多只能工作15分钟。
第三周,来访者告诉咨询师,我虽然只工作了15分钟,但我找到了作弊的方法,就是我没有工作的时候,其实也在脑子里面打腹稿。这样的话,15分钟的工作时间就特别高效。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几周之后,这个来访者就成功启动了他的研究工作,从拖延症的恶性循环里面解脱出来了。
你看,当“正向思维”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妨试试“逆向思维”。心理学界有一句金句:问题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叠加上一个无效的解决方案,才会成为问题。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东京奥运会已经结束了,我看到大家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对本届奥运会进行盘点,比如出现了哪些天才运动员,科技手段怎样提高了运动成绩,等等。我们头条团队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发现这届奥运会还有一个很亮眼的地方,就是“跨界大神”特别多。注意啊,这还不是说游泳健将一个人拿好几块游泳金牌那种,而是说运动员跨界到完全不同的项目上。今天,《得到头条》就把把奥运会上的跨界现象为你梳理一下。
比如这次奥运会开幕式美国队的旗手之一,艾迪·阿尔维斯,他上一次参加奥运会是2014年的索契冬奥会,当时拿到了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银牌。而这次的东京奥运会,阿尔维斯从一名短道速滑选手变成了棒球运动员,他带领的美国棒球队拿到了银牌。
还有一位更厉害,斯洛文尼亚的罗格里奇,他在本届奥运会上获得了一项自行车比赛的冠军。但你知道吗,10年前,罗格里奇还是一名跳台滑雪选手,他获得过滑雪世青赛的冠军。后来,罗格里奇在比赛中出了一次意外,不能继续滑雪,于是试着转型去当自行车手,参加业余比赛。没想到,他意外发现,这两项运动背后,有相通之处。
比如,跳台滑雪的关键是起跳,讲究两腿快速下蹬,这和自行车的踩踏类似;滑雪运动员在空中飞行时要对风有敏锐的感知,这一点对自行车手也特别重要。看到这一点,罗格里奇相信自己在自行车运动上肯定能出成绩,结果真的在这次奥运会上拿到了金牌。
其实不只是运动员,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跨界高手。比如得到高研院杭州班有位同学,叫谢婷婷。她从英语老师转型为脱口秀演员,只用了两天时间。而且,她第一次参加脱口秀比赛,就闯入了杭州地区的16强,还拿到了爆梗王。为啥谢婷婷同学能一路开挂呢?
原来她发现,当英语老师和做脱口秀演员,这两者有好多技能竟然是相通的。比如,脱口秀演员和当英语老师一样,在开场前都需要有一个warm up的动作,也就是热场,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和调动情绪。你想,如果老师对孩子们说“今天要做个测试”,大家肯定会有点抵触,但如果对孩子们说,我们一起来比赛吧,氛围马上就不一样了。所以,学习的开始不是知识对了,而是情绪对了;同样,脱口秀的开始不是段子对了,而是情绪对了。再比如,老师和脱口秀演员,都要善于用“空格键”,给听众反应的时间。
用这两年的流行说法,前面提到的这几位,都可以算是“斜杠青年”。从他们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要想跨界成功,不是光凭兴趣爱好就可以,而要找到两个领域之间的相通之处,把你的核心竞争力迁移过去,生长出人生的第二曲线。
来看今天的第三条。
最近我看到消息,麦德龙、好市多(COSTCO)、山姆会员店等大型连锁超市正在进行调整,大刀阔斧地砍SKU。SKU可以简单理解为商品品种。比如麦德龙,以往单店的SKU数量超过2万,今年调整后的单店SKU数量是1万左右,削减了一半以上。山姆会员店更是把单店SKU砍到了约4000个。
为什么要大幅砍掉SKU,有很多商业上的考虑,但从知识服务的角度出发,我想告诉你,这么做是有心理学依据的。消费心理学发现,同类商品可选的型号越多,消费者的购买比例反而越低。比如,面对24种不同口味的果酱,消费者的购买比例只有3%;而面对只有6种不同口味的果酱,购买比例则高达30%。
你看,这是消费心理学发现的一个反直觉结论:选择越少,购买越多。我们还为你关注到,最近消费心理学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反直觉结论:任务越严格,完成度越高。
这是《哈佛商业评论》6月刊里提到的一个商业实验。一家酸奶店推出了一项促销活动,消费者购买六次酸奶就可以获赠一瓶酸奶,并且酸奶店准备了两种任务卡片。一种任务卡片要求顾客必须以香蕉、苹果、草莓、橙子、芒果、葡萄的固定顺序购买六种酸奶,而另一种任务卡片没有顺序规定,消费者自己选择。
结果发现,对严格任务的卡片,只有12%的消费者愿意参与,而对灵活任务的卡片,有高达30%的人愿意参与。看来,灵活任务比严格任务,接受程度更高。但有意思的是,活动结束时,严格任务卡片的顾客达成目标的比例,比灵活任务卡片的顾客要高出75%。也就是说,严格任务比灵活任务,完成度更高。
重复一遍:灵活任务比严格任务接受度更高,而严格任务比灵活任务完成度更高。
我们每个人平均一天要做的决策多达3.5万个,大脑很容易产生决策疲劳,在这种情况下,更加严格的限制恰恰能减轻大脑的决策负担,让行动变得更容易推进。比如医药公司把药片分成不同的颜色,并告诉患者,头三天吃白色的,接下来吃蓝色的,最后吃红色的,其实三种颜色的药片,成分是完全相同的,但增加“分步骤服用”的限制,能让患者更容易坚持吃药。
所以,你以后在立flag的时候,要把任务规定得越详细越好。比如,不能只说“每天学习英语1小时”,而必须定下每天几点几分开始学,每一小段时间学什么,比如前20分钟背单词,中间20分钟做阅读训练,剩下20分钟写英语作文,等等。任务越严格,你能坚持得越好,不信你可以试试,祝你早日实现立下的flag。
最后,来聊聊咱们得到的事儿。
今天上新了一门哲学课,《刘玮·存在主义哲学20讲》。你知道吗,在高冷的哲学世界中,“存在主义”是跟咱们每个人最切身相关的哲学了。比如说,你会不会觉得自己深陷“选择恐惧”之中?作为一个终有一死的凡人,你有没有思考过死亡有什么意义?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些正是存在主义哲学家需要思考的问题。
你一定听过一些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名字,比如说海德格尔、萨特和加缪。你大概还听说过一些存在主义的名言,比如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加缪说“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在这门课里,刘玮老师准备了一份存在主义哲学的“清单”,里面包括12位重要哲学家以及他们的思想,这次让你一次性“打包带走”。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