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网传亚马逊阅读器Kindle可能退出中国,二是领英中国转型为招聘类应用。
先来看第一条。上周,亚马逊阅读器Kindle在京东自营旗舰店全线缺货,这条消息很快冲上微博热搜,很多用户到Kindle官方微博下留言,问是不是真的要退出中国市场了。这不是大家听风就是雨啊,而是之前确实有种种迹象表明,Kindle可能要撤了。
三个月前,也就是去年10月份,Kindle关闭了天猫旗舰店;11月份,又传来消息说,亚马逊中国裁掉了Kindle硬件团队。
不过要强调一下,这件事目前为止还只是媒体猜测,亚马逊官方没有对Kindle是否打算退出中国作出明确回复。
消息就是这样,我们来看看能学到点啥知识。
还记得吗,前两天我们刚刚聊了二手平台闲鱼评选的“2021十大无用商品”,其中电子阅读器成功挤进前三名,闲鱼对它的评价是“一种比较昂贵的泡面周边”。这个梗,就来自Kindle阅读器。
根据闲鱼的数据,从2019年8月到2020年9月,闲鱼上成交了40多万台Kindle阅读器,而亚马逊官方披露Kindle在中国的年销量约为90万台。也就是说,差不多每卖出两台Kindle,就有一台会拿到闲鱼转手,不少卖家称自家的Kindle是“九成新”,还有不少人在微博晒出用Kindle盖泡面的图片。
你看,这是用户充分发挥想象力,生生为Kindle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使用场景。没有读书那么高大上,但贵在实用。
我之前读《传神文案》这本书的时候,里面聊到平板设备的“场景之争”,很有意思。
你知道,亚马逊是在2007年推出第一代Kindle的。发布的时候,贝索斯发下宏愿:要让所有卖纸质书的人都失业。显然,贝索斯对Kindle设定的使用场景,就是专注阅读,没有其他。贝索斯的理由是,既然人们愿意为了听歌而专门购买一个iPod,那也会愿意为了读书而专门购买一个Kindle。
当时,离苹果发布iPad还有两年多,但乔布斯已经认定,Kindle的场景定位走不通。他说:“这是一款没有希望的产品,因为未来读书的人会越来越少。”乔布斯认为,在单一功能和多功能平板设备之间,消费者一定会选择多功能,集读书、听歌、看剧、办公为一体,这就是后来iPad的样子。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当2010年iPad问世之后,照样被同行大佬们吐槽。比如谷歌CEO施密特就说:我看不出来,这种平板电脑和屏幕大一点的手机有什么区别,消费者为什么会买它?比尔·盖茨对iPad同样嫌弃,认为它没有专门的输入设备,比如手写笔和物理键盘,用户在输入文字和编辑文档的时候就会非常不方便,不适用于办公场景。
你看,比尔·盖茨对平板设备设定的使用场景是开会和移动办公,他认为平板设备就是更轻便的PC,主要是用来办公,这也是两年后微软推出Surface的思路。Surface配备了键盘和手写笔,配置也比iPad要更高。
但是后来我们知道了,无论是针对阅读场景的Kindle,还是针对办公场景的Surface,都卖不过iPad,iPad才是平板设备的王者。那么,iPad针对什么使用场景呢?你我心知肚明——娱乐场景嘛。躺在沙发上刷剧、玩游戏,用手机屏幕太小,端着电脑又太重,这个时候你会强烈感受到,没有iPad,人间不值得。
所以,与其说是iPad打败了Kindle和Surface,还不如说是娱乐场景打败了阅读场景和办公场景。这样看来,乔布斯才是洞察人性的大师。
而且后来,iPad还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用户群体,就是孩子。这一代孩子是互联网原住民,不可能不让他们接触电子产品。用手机吧,屏幕太小,家长怕伤眼睛;用笔记本电脑吧,键盘鼠标他们用不上,还容易弄坏。相比之下,能够用小手划几下就能完成全部操作的iPad,就是天然属于孩子的电子产品。在iPad推出短短三年后,就垄断了全球教育市场90%以上的份额,很多学校都推出了专门的iPad教材。
这时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不是专门为阅读设计的iPad,在儿童教育和阅读市场打败了专业阅读设备Kindle。Kindle试图反击,研发专门的教学软件,在美国幼儿园和中小学推广Kindle,但并不成功。
我们之前聊过,针对不同场景的两个产品,如果出现了跨界竞争,那么,高频打低频比较容易,而低频打高频很难。比如,娱乐社交是高频,阅读是低频,所以,iPad可以做教育,微信可以做读书,而Kindle电子书想要反杀就比较难。Kindle和阅读器市场不会消失,但人性决定了,它只属于一个小众市场。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上个月,职场社交软件领英中国发布消息,上线一个新的应用,叫“领英职场”。改版之后的新应用,砍掉了原来的职场社交和人脉链接功能,用户不能再发帖和互动了,只剩下企业招聘信息。也就是说,从原来的职场社交软件变成一个纯粹的求职招聘类软件,相当于从“脉脉”变成了“BOSS直聘”。
有位资深猎头分析说,领英在中国的本土化做得不够。“领英至今用的还是邮箱的联系方式,这种方式很低效,也不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我最多的时候给50个人发了邮件,一条回复都没收到。”
对领英的改版,被认为是对标领英的脉脉,倒是反应迅速,赶紧推出了“领英用户人脉补偿计划”,也就是,帮助原来的领英用户把人脉网络快速搬迁到脉脉平台上。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点啥知识。
领英中国前CEO沈博阳曾经说过,中国的职场社交有三个强需求:找工作、匿名社交、建立人脉。我们来重点聊聊建立人脉这件事。
理论上,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可以联系上任何一个行业大牛,你可以给他发邮件,可以微博私信他,也可以在他的知乎、B站、抖音账号上给他留言。但关键是,我们很有可能像前面那位资深猎头那样,给50个人发了消息,没有一个人回复。行业大牛那么多,到底哪个才是能够帮助我的贵人?
正好最近我读到一本书,叫《巨人的方法》,作者是个美国人,叫蒂姆·费里斯。他在40岁那年遭遇了中年危机,感到人生失去方向,他心里有很多问题,却不知道该问谁。有一天,费里斯突然想到,“如果我拥有一个导师天团来帮助我,那会怎么样?”
费里斯立马动手列了一份清单,写下他所知道的各行各业最杰出的人士,一共有300多个人,其中包括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TED创始人克里斯·安德森、《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科普作家史蒂芬·平克、传奇主持人拉里·金等等。
费里斯向这张清单上的所有人发了邮件,里面有11个问题。
本来,费里斯没抱什么希望,他认为绝大多数人不会理他,只有少数几个人会出于礼貌而简单回复一下。但你猜最后怎么着?300多名杰出人士里,有将近一半的人认真回答了这些问题。费里斯把他们的回答汇编成书,就是《巨人的方法》。
你肯定会好奇:费里斯到底问了什么问题,收到的回复率这么高?我把他的11问题列在文稿里了:
1. 你最常当作礼物送给他人的3本书是什么?
2. 最近有哪个100美元以内的产品带给你惊喜感?
3. 有没有某次你发自内心喜欢甚至感恩的“失败”?
4. 你长久以来坚持的人生准则是什么?
5. 你做过的最有价值的投资是什么?
6. 你有没有什么离经叛道的习惯?
7. 有没有某个信念、行为或习惯真正改善了你的生活?
8. 你会给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什么建议?你希望他们忽略什么建议?
9. 在你的专业领域里,你都听过哪些糟糕的建议?
10. 你如何拒绝不想浪费精力和时间的人和事?
11. 你用什么方法重拾专注力?
你可能会觉得,这些问题听起来也没什么特别的嘛。其实,这些问题的挑选和排序,可是大有玄机。
第一,不能一上来就问大问题。比如“你的人生准则是什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但是太大,你要是一上来就问这个,会直接把很多人吓跑了。他们会想:我可没有时间给人讲人生大道理。你要从几个具体的小问题开始问,比如经常送别人什么书,买过什么划算的好东西,等等,让回答的人先放松下来,慢慢进入思考的状态。
第二,不要问难以回答的问题。比如“你最喜欢哪本书?”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是个大坑。真正大量阅读的人,从很多书里得到滋养,没法说出来“最喜欢”的是哪本。可以换个问法,“你经常送别人什么书?”这个问题的难度要低很多,而且对其他人来说更有价值。
第三,比较抽象的问题要给出范例。比如,“你做过的最有价值的投资是什么?”“投资”在这里是一个比喻,并不是指理财投资,而是指对一件事付出的成本。这个解释起来很麻烦,你不如直接给范例,“有人告诉我,他做得最有价值的投资是花450美元报了泥人国际障碍赛,这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那么,你做过的最有价值的投资是什么?”
总之,前面列出的这11个问题,是费里斯精心挑选、反复打磨后的问题清单。建议你收藏起来,以后遇到有想请教的大牛,可以挨个问。
最后,和你分享一句书里的金句:在你和你想要的东西之间,只差一连串更好的问题。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今天咱们上了一门新课——《产科医学课》。一听课名,你可能会觉得和女性关系比较大。这当然没错,不过,课程主编告诉我,这不是专门针对准妈妈的科普课,而是一门适合所有人的医学通识课。
课程里说,人类生育模式其实是很没效率的。非洲草原上,母羚羊自己站着就能生产,小羊下地了抖两下,就会走会跑了。但人类生一个孩子,就像过一道“鬼门关”,孩子要学会走路,起码要一年。
这是为啥呢?首先是因为,人类学会直立行走后,脊柱发生变化,骨盘角度也发生变化了,难产概率大大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因为智力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人类胎儿在子宫里的十个月,优先发育的是大脑。脑袋一大,出生自然就困难了。而身体的其他器官和系统,得等出生之后才开始成熟,这就是为什么婴儿要出生一年后才会走路。
而且,因为人类生育这种独有的特征,生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而必须要有其他人的协助。如果说有一件事情,和个人幸福、国家兴衰、人类命运都直接相关,这就是生育。把生育这件事搞清楚,对我们来说不是一道选做题,而是必答题。
这门课的主理人段涛大夫,做了几十年的产科医生和科研工作,他主编的《妇产科学》,是全国医学生都学习的统编教材。我们得到非常荣幸能请到这样的专家,把医学界的前沿探索、学术界的正知正见,分享给你。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