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北京冬奥会上演“机器人总动员”,二是新华社发文指出APP适老化改造问题。
今天的第一条,是彭天放老师带来的“硬科技报告”。
本届北京冬奥会,除了有谷爱凌、羽生结弦这样的明星运动员受到观众热捧,更是有两个“周边”人员实力抢镜:一个是人见人爱的“冰墩墩”,还有一个,就是在北京冬奥会上无处不在的机器人,这段时间也实力刷屏,火遍国内外社交媒体。
比如,在冬奥会赛场负责移动测温和防疫监督的,是一个叫“笨小宝”的机器人,它会在赛场上来回走动,看见没有戴口罩的人员,就会礼貌地用英文提醒对方,“请佩戴医用口罩”。运动员用餐,有机器人大厨来炒菜,并且由传菜机器人从天花板上把菜送下来,真是“天降美食”。此外,还有引导机器人、物流机器人、清扫机器人、消杀机器人在赛场内外忙碌着。有外媒评论说,北京冬奥会,就是一场现实版的“机器人总动员”。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从冬奥会机器人的大显身手,可以看到,如今,机器人在运动控制方面已经能够实现非常精密的功能了。不过,尽管机器人能够完成这么复杂的工作,在有一件事情上它跟人类还有很大的差别——那就是使用的驱动力不同。今天,大部分的机器人还都是用电机、齿轮等这些冷冰冰的机械结构产生驱动力的。而我们人类呢,跟其他动物一样,是通过肌肉的收缩来让自己动起来的。
动物身上这种可以灵活伸缩的肌肉,是研究机器人的科学家们非常羡慕的一种运动方式。因为肌肉的运动,在效率和灵活性上都比机械结构要强。于是,一些科学家就想:能不能用活的肌肉细胞直接做一个机器人出来呢?
2月10日,美国哈佛大学等几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非常有趣的研究。他们用实验室中培养的人类心脏的肌肉细胞,制作了一条可以在水中游动的机器鱼。这条机器鱼的大小跟家里养的小金鱼差不多,结构非常简单——基本上就是用纸片拼成了一个鱼的形状,然后把人的心脏肌肉细胞贴在了这个形状的两边。
我在文稿区放了一张论文里面这条鱼游动的照片。可以看出,这条机器鱼不仅长得很像一条小金鱼,游动的姿态也可以以假乱真。在左右两侧肌肉细胞的带动下,鱼的尾巴左右摇摆,划水前行。更神奇的是,这条机器鱼在实验室里面持续游动了108天。在头40天里呢,它游动的速度还在不断上升,就好像在不断成长一样。
听到这里,你肯定会很惊讶:把活的肌肉细胞放在体外,既没有血液循环提供营养,也没有神经系统发号施令,它是怎么让机器鱼运动起来的呢?
先来说细胞的营养来源。其实,这条机器鱼是一直被养在37℃恒温的营养液里面的。鱼身上贴的这层肌肉很薄,这些体外细胞就可以直接从周围环境中获得养分。
再来看细胞的运动原理。其实,很多动物的心肌细胞,都可以不用等待神经的指令,只要感受到周围环境的电信号的变化,就会跟着收紧或者放松。而细胞之间又贴得很紧,相互是导电的。一旦某个心肌细胞做出收缩或者放松的动作,它也会同时改变自己周围的电场,带动周围的小伙伴也做出相应的动作。如果把心脏比做一个体育场的话,心脏一轮又一轮的跳动,就很像是体育场中的人浪——是肌肉细胞们相互带动周围的小伙伴,最终形成了一种周期性的运动。
所以,即便在体外没有神经系统发号施令的情况下,只要心肌细胞的组织方式得当,也有可能产生周期性的运动,让机器鱼可以有规律地划水。
听起来很简单对不对?其实,这里的关键技术难点在于,你怎么让这群心肌细胞的“组织方式得当”?如果组织方式不对,那这群细胞就不会产生有规律的振动,而是产生混乱的颤动,甚至干脆就不动了。这就有点像是心脏的心律不齐或者心脏骤停。
为了让这条机器鱼两侧的肌肉细胞,能够协调起来一起划水,就需要一种类似“节拍器”的机制。这个“节拍器”,才是机器鱼的关键技术。研究人员在这篇论文里,设计了两种原理不同的“节拍器”。
第一种是来自外部的节拍器。它是利用了一种叫做“光遗传学”的方法。就是通过基因改造,让鱼身体左右两侧的心肌细胞分别对红色和蓝色的光产生反应。然后再用红色和蓝色的LED灯泡交替照射这个机器鱼,就会产生左右的摇摆。
第二种方法更加巧妙,是一种“内部节拍器”。研究人员在机器鱼的两侧,分别预留出了一小块专门设计的区域,在里面摆放了大概几百个心肌细胞。由于这一小块区域的形状和导电特性经过了专门的设计,所以这几百个细胞就成了剩下所有肌肉细胞的“带头人”,就好像是一个羊群中的头羊。它们会首先在这一小块区域里自发地产生周期性振动,然后把这个振动的电信号传导给剩下的7万个肌肉细胞,带动鱼的整体游动。在这种“内部节拍器”的控制下,机器鱼就可以“自我激励”持续划水,最终完成了108天游泳任务。
研究人员表示,未来他们希望用这种技术,来深入研究心脏的工作原理,用于治疗心脏病。不过,彭天放老师认为,这项技术的应用潜力绝不止于医疗领域。这种把生物活体细胞和机器人设计结合起来的方法,也为未来仿生机器人的研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最近,新华社发文指出,目前各种APP的适老化改造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工信部规定,APP老年版不允许出现广告内容和插件,但现在的不少APP老年版还是植入了很多广告。再比如,在界面设置上,很多APP老年版,只是把主界面的字体调大了,但是,点进去的二级界面却还是和普通版一样,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在切换模式上,很多APP的老年版切换入口不是放在首页,是隐藏在“设置”栏下,入口埋得很深,老年人根本找不到。新华社文章呼吁,APP适老化改造不能停留在表面,既要“走形”,更要“走心”。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我们在第85期节目中,聊过微信老年版的三大设计要素:字要大、色彩亮、按钮大。不过,这只是老年版设计的基础要素。这三点必须有,但是还不够。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把字调大。这个改动看上去很容易,但是,字号大了,就必须对原来版面上的信息做删减,否则页面会很拥挤、很难看。那么,老年版到底应该删减哪些信息和功能,保留哪些信息和功能,这才是考验产品经理的地方。
我最近看到滴滴出行老年版产品经理韩立波的分享,她讲了滴滴老年版如何做取舍,很有启发。滴滴普通版的页面上都有一个地图展示,标明了打车的出发地、目的地和相隔距离,很直观。但是,滴滴老年版就舍弃了地图,在用户“一键叫车”之后,等车页面上只有车牌号、车辆颜色和品牌型号三个信息。
这是滴滴在大量的采访调研之后,发现,地图功能对年轻人来说很直观,但老年人基本不太看,反而很占地方,就大胆把地图功能舍弃了。而紧急联系人、分享行程和110报警,这些功能可以给老年人提供安全感,要保留在小程序里面。
再比如,在滴滴老年版的第一版中,等待接驾页面上,车牌号后面画着一个汽车图形,汽车图形的颜色代表了派单车辆的颜色。设计者认为,这样显示对老年人更直观。但在大量调研后才发现,大部分老年人根本就不知道汽车图形颜色就代表了派单车辆颜色,这个信息对他们来说是完全无效的。滴滴后来撤掉了汽车图形,直接用汉字来标注车辆颜色,黑色的车,就在车牌号后面直接写“黑色”两个字。
滴滴除了做功能上的取舍,还做了算法上的取舍。敬老是中国社会的重要价值观,那么,在打车派单的算法上,要不要优先派给老年人?老年人应该优先,但是,年轻人可能也着急用车,比如上班、接送孩子等等。在反复讨论之后,滴滴最终决定,在就医场景下,为老年人优先派单。也就是说,当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打车的终点或者起点是医院时,系统会为他优先派单,最大限度地方便老年人去医院就诊。
除了功能和算法的调整,甚至在客服术语上,都要针对老年人的语言习惯进行调整,尽量地“去专业化”。比如,客服人员在和老年人沟通时,不说“实时单”“预约单”,而要说,“您现在叫车”和“您什么时候叫车”;不说“出发地”“目的地”,而是说“您现在在哪”和“您要去哪”。这样,老年人一听就能明白。
大神级产品经理俞军说,APP上每增加一个属性,每调整一个功能,其实,都是在权衡取舍,哪一类用户优先,哪一类情景优先。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就是在用户价值、商业价值、社会价值等多个领域的复杂要素面前,做正确的权衡取舍。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明晚8点,《财经大课》的主理人何刚老师每月一次的私享直播大课又要开课了。这回,何刚老师将结合春节前后的股市行情,带你分析最近发生的几件大事是如何影响股价的。
比如,最近大家都在关注冬奥会的奖牌争夺,而何刚老师在思考,奥运会是如何影响公司的股价的。我们知道,奥运会赞助商的股价会借势上涨。比如安踏是今年冬奥会的赞助商,股价确实涨了。不过更好玩儿的是,有一些公司并不是奥运赞助商,却因为奥运会莫名其妙地实现股价上涨。比如,有一家公司叫“远望谷”,在谷爱凌跳出冠军那天,它涨了。这个公司没有任何与冬奥会相关的产品,跟谷爱凌也没有合作。为啥它会涨呢?原来,“远望谷”被股民解读成“远远望向谷爱凌”的缩写,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远望谷送上了涨停。你看,奥运和股市涨跌,有理性的联系,也有一些无厘头的连接。
除了聊奥运会,何刚老师还会跟你聊聊元宇宙龙头Meta为何暴跌?美联储加息、中国央行降息对股市带来的影响有哪些?等等。
这场直播是为《何刚·财经大课》的同学特别准备的,还没加入课程的同学,也可以考虑现在加入这门课,跟着何刚老师一起,读大书、想大事、看大钱。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