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同样的文化难题,那就是企业里存在一些误导性信息,但是这些信息看起来却很有说服力。比如,某位领导在讨论一个提议的时候,可能会说:“我们过去尝试过这个方案,但没什么效果。”这样一来,大家就会觉得他说的对,并且达成某种隐性共识,认为这样的提议永远不会有效。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专家杰弗里・施瓦茨(Jeffrey Schwartz)和领导力教练乔西・汤姆森(Josie Thomson)认为,企业中的误导性信息会分散人的注意力,或者妨碍人们去实现重要的目标。而且,当这种信息反复出现的时候,就会让人形成一种固定的认知方式。他们在一篇文章中,介绍了企业最常见的四种误导性信息,以及应对这类信息的方法。公众号“红杉汇”翻译了这篇文章。
第一,企业里存在着对风险的误解。这种情况,通常表现为过度自信的例外主义,意思是说,高管低估了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企业里有了自满情绪,从而导致失败。比如,面对越来越强大的竞争对手时,高管可能会说,不用担心客户流失,因为客户没有别的选择。如果企业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管理者就会变得越来越激进,直到出现企业承受不了的后果。
例外主义的另一个极端表现是过度厌恶风险。过度厌恶风险一般是这样的:决策者做某个决策之前,会尽量争取更多人的支持。比如,他可能会说,他觉得某个主意不错,但最好还是问问别人是怎么想的。过度厌恶风险还有一种表现,那就是决策者不再做开创性的决策,并且很容易放弃机会。文章说,一直想着避免风险的企业,反而承担着最大的风险,因为这样的企业会花很多时间来进行集体反思,从而被竞争对手抛在后面。
第二,企业里存在对价值的误解。和价值认知有关的误导性信息,会让人搞不清楚目前正在做的事情的价值。一般来说,这种误解会表现为完美主义倾向,或者让人有要么全赢、要么全输的极端想法,也就是说,某件事要么就是完美无缺的,要么就是一点儿价值也没有。如果团队有这种想法,就很难提出有趣的创意,因为他们会担心自己提的创意不够好,但好创意是要经过打磨和修改才诞生的。
全赢或者全输想法的另一个极端是“得过且过”,只要满足要求,哪怕不是最好的方案,也可以接受。这种“觉得某件事情已经差不多了”的想法,会让人做出水平较低的承诺,在保证自己不受处罚的情况下,交付水平较低的成果。除此之外,有这种想法的人,对其他同事偷工减料的行为,也会视而不见。
第三,企业里还会存在对熟练度的误解。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了一种“自我效能”的说法,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有多少信心。有些人的自我效能水平可能高到了不切实际的地步,他们觉得就算自己能力不够,也能完成高难度的任务。而那些自我效能低的人,会觉得自己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会很轻易地放弃正在做的事情。
在企业里,自我效能低的人会表现出一种不安全感。而当整个团队都有这种想法时,大家就会觉得目前的效率不高,而且效率永远都提升不了。这种误解通常跟一种认知扭曲现象有关,这种现象叫做“排斥积极性”,意思是说,人们会觉得任何由企业或者工作带来的好处,都是虚假的。
而自我效能太高,也不是好事。那些自我效能高的人,会认为别人跟自己想的一样,并且以此当成做事的前提。比如,当工程师无视用户的反馈时,这种误导性信息就会反映到技术上面,工程师们可能会想,用户习惯了新界面之后,就会接受新功能了。很多不恰当的行为也是由这种看法引起的。人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当别人对自己说“不”的时候,心里其实并不是这么想的。
第四,企业里也存在对有效性的误解。对有效性的误解,会让人凭感觉做事,或者只靠逻辑做事,而不是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去看问题。这就是一种把理智和情感分开的认知扭曲,而最有效、最持久的决策,是将理智和情感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具有“认知扭曲”性质的信息,被称为“情绪化推理”,意思是说,如果你和同事觉得某件事是真的,它肯定就是真的,因为你们对这件事的感觉不错,所以你们认为将来也不会有问题。或者恰好相反,你们由于感觉不太对,就认为这件事肯定有问题。当人们基于感受来确立逻辑关系时,可能就会被误导。比如,在进行交易的时候,人们愿意用过去的印象来进行评估。有人会说,上次在这个地方的交易我们亏了不少,所以我们再也不会在这里交易了。
那怎么处理误导性信息呢?首先是辨别它们的本质。文章把这一步称为“重新定义”,而不是“定义”,因为误导性信息本身就隐含着一个意思:“事情就是这样的”。所以“重新定义”很重要,这样做,整个公司就能摆脱误导性信息的干扰,也能避免让人总是想着走捷径,或者在做选择的时候,只看眼前的短期解决方案。
文章建议,想要完成重新定义,最好不要说教,而是要进行提问。但提问的时候,不要说“这条信息是错误的”,或者“我们为什么还要相信这种东西”,而应该提出开放式问题。比如,“这条信息是怎么出现的”,或者“我们之前试图解决哪些问题”。提出这样的问题,能让大家发现,那些不容置疑或者一直在用的策略,都是可以改变的。
当然,只是让人们认清误导性信息是不够的,还要进行信息的重构,也就是用新理念来取代旧的信息。当企业找到朝正确方向前进的新信息时,企业文化就不再有误导性了。
希望以上观点对你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