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是世界知名的数学家,他曾获得过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他同时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和中科院外籍院士。5月份丘成桐到国内的三所学校演讲,分享他自己做学问的经验和心得。微信公众号“数理人文”发表了他的演讲记录。
丘成桐分享的经验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他认为,“做大学问,必须要有激荡性情的种子”,然后才能看得远,不怕失败。“一个有开创性的学者,必须有能力去找寻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真和美。如何去发掘自然界的真和美?这有如撞钟,撞之大者则大鸣,撞之小者则小鸣。”
所以,以获得诺贝尔奖、评选上院士为目标做学问,无可厚非,但是像伽利略、牛顿、高斯、爱因斯坦这些伟大科学家,是把自己的研究和人类进步联系在一起的。以名利为出发点,就像撞小钟;伟大科学家的目标,就像撞大钟。
其次,他主张要站在巨人肩膀上,回到学科的初始经典,反复琢磨,标心于万古之上,“巨人之所以能够创造传世的学问,自然有他独特的理由。他们生长的环境,他们吸收文化的气息,他们成长的过程,他们对学问的看法,他们做学问的态度,尤其是他们在屡次失败后如何去吸取教训来达到最后成功的过程,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丘成桐以自己为例,他学习黎曼几何差不多五十年,但是直到今天,他读黎曼在1854年写的论文,仍然会发现其中有很多深入而且意想不到的想法。“160多年来,几何学家都还没有将黎曼这篇伟大的文章消化干净。这事情值得现代的几何学家去深入思考!我们要摸索古代的伟人们在研究学问时,从原始的想法发展到成熟的过程!所以对学者而言,标心于万古之上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那些过往的人类知识巨人,在创造一门学科时,对学科有通盘的检视和考虑。“往往在一门学科开始的时候,大方向反而会更加清晰,不会在繁琐的现象中迷失了方向。”但是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后来的学者往往只看到其中有趣的一部分,却忘记了始作者还有其它重要而有意义的想法。”
第三,丘成桐会从其他学科中获得研究数学和物理的激情和方法。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从历史中吸取做学问的经验,从文学和现实生活中得到做学问的意境和激情。”他在13年前就曾写过一篇文章叫《数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
丘成桐还引用梁启超谈论小说的文章来概括做学问的方法。在梁启超看来,小说之所以能够影响人,是因为有四种力量,分别是熏、浸、刺、提。
对应到做学问上,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很容易受到环境和同伴的熏陶。这就是环境的力量。朋友如果认为偷盗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他慢慢也会接受;如果身边的朋友都是大学者,追求不断创新,他自己也会慢慢学习创新。因此,“要成为学术伟人,所处的环境必须要有浓厚的学术气氛。一般来说,杰出的学者大都出现于名校,这不是偶然的。”
浸是专注和用功。丘成桐说,这是学习一流学问的不二法门,只有浸淫其中,久而久之,这些学科才能变成你知识的一部分。所以,一般而言,丘成桐不赞成学生跳级,因为,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浸淫在美好的环境中。
刺就像是佛教禅宗讲的顿悟。经过一个累积的过程,突然融会贯通,豁然开朗。当事人可能认为是天赐灵感,但是它就像是瀑布一样,必须有上游的水流的积蓄,才能够在到达悬崖时“飞流直下三千尺”。
提是指一个学者在深入研究一门学问时,往往会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其中,是学者自身的激情和好奇心。
以上就是著名数学家丘成桐从自身经验出发,总结出的做大学问的方法,希望对你能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