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柳青:技术对社会应该是建设性而非颠覆性的

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一直都让人关心。大多数领先的科技创业公司,都是以颠覆者的姿态出现,从优步这样的公司到现在的人工智能公司。不过,颠覆也意味着让其他人恐惧。滴滴总裁柳青的态度是,技术应该是建设性的,而不是颠覆性的。

6月14号,滴滴总裁柳青在欧洲科技峰会创始人峰会(Founders Forum)上谈到了自己对技术和社会关系的理解。科技媒体“品玩”整理了柳青的发言。

柳青说,对于一家创业公司而言,“成长在中国是最大的幸运”,因为中国给新一代企业提供了难以想象的巨大机遇。与此同时,中国市场也给创业者提出了有挑战性的课题。她举例说,伦敦有1000多万人口,而在中国,有27个城市比伦敦还大。在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和整个城市基础设施都面临很大的压力。这也是滴滴发展出一站式业务模式的原因,既要有专车,也要有拼车、公交、单车的服务。

除了业务模式之外,柳青强调的另一点是,“用什么样的态度和理念”来发展自己的业务。她说,交通是一个非常复杂、影响到很多不同领域和人的行业。而且,体量规模很大。滴滴现在每天的服务超过3000万单,这还只是在移动出行触达的需求不到2%的情况下。她预计,未来会达到10%-15%。因为规模和影响范围,柳青认为,滴滴的发展,“一定不能靠自己去设计和完成”。所以,滴滴要努力和出租车产业合作,和公共交通部门合作,和汽车产业合作,和监管部门合作,和海外同行合作。

柳青的观点是:“归根结底,技术应该是包容性的,对社会来说是建设性不是颠覆性的。”

这种思考也延伸到了自动驾驶技术上,“我们对自动驾驶的思考,并不是单纯从技术和效率出发。我们当然是一家技术公司,但是同时也是服务亿万人的交通服务供应商。”因此,滴滴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投入,也是为了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

柳青说:“无论是自动驾驶还是别的先进科技,从0到1可能是实验室的工作,从1到100就是一个社会性的、很多利益相关方共同定义的过程了。我们会看目前的政策环境,也从其他各方的诉求来想,我们可以做什么,大家需要我们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尤其是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我们希望普通人最终从技术发展中受益。”

总之,滴滴总裁柳青对技术的观点是,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不应该是颠覆的,而应该是建设性的。因此,技术公司应该采取合作的态度,让更多行业和更多人从技术的发展中获益。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en_USEnglish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