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林是著名编剧,他的代表作品有《爱国者》《楚汉传奇》《铁齿铜牙纪晓岚》《神医喜来乐》等。在观察者网举办的观天下讲坛活动上,汪海林分享了他对编剧工作的看法。
在汪海林看来,我们的影视剧从来不缺好故事,而是难在写出好剧本。对于编剧工作,他认为作家并不是培训一下就可以做编剧,“这就像妄想田径运动员培训一下就能够踢中超一样,中超也许水平不高,但是你直接上去踢会出人命的。”所以说,编剧有一定的门槛。
很多人咨询过汪海林,想改行做编剧,他的回答一般是:“你能不能自己先写一个剧本,这个剧本的片名就吸引人,第一场戏就吸引人,使得我可以去看第二场。如果你写得足够有趣,让一个专业人士能够看完你十场戏,不管你出身是什么,你就已经赢了,你的机会可能就开始有了。”也许写出的剧本90%不会被拍摄,但是由此会获得试写微电影、网络大电影或者网剧的机会,或者是成为一个编剧的助手。汪海林说:“在工作当中你的才华很重要,要让人知道。但更重要的是你的工作态度,你投入的精神,你的渴望,你的韧性,总之你要体现你的职业潜能。”
汪海林认为,现在我们影视界不能寄希望于一个民间的天才拿出一个惊若天人的剧本,我们需要一个有趣的故事,然后让专业的编剧去挖掘它。汪海林在生活中也经常碰到有人说自己的故事比电影里的故事要好得多,但其实故事是一直不缺的,剧本的难度是要写成戏。“一个电影需要一百场戏,每一场剧本要变成戏。我们一直说什么是戏,什么是剧本,剧本就是你写的每一行字都可以拍出来。”
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老张已经十年没有跟他太太说过一句话了。”这样一句陈述是小说,它拍不出来。但是如果你看电影《无问西东》,其中的老师和妻子冷战多年,那位老师喝水的杯子碎了,他却不用他太太的杯子,宁愿用饭盒喝水,这就拍出了类似“老张跟他太太已经十年没说一句话”的效果,这是通过戏来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