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期 | 发现东亚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这一周,我们又有一本全市场首发书。是新经典文化在我们这里首发的新书,叫《发现东亚》。这本书的相关内容在知识界引起反响,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是今年现象级的一个思想产品。

我们一直在跟踪这本书最后出版的日期。感谢新经典文化和作者宋念申老师的信任,最终选择得到App作为首发平台。

这本书的内容本身,就是一本近代东亚历史,脱胎于宋念申老师在美国大学给美国本科生开设的东亚史课程。但是,我们给你推荐这本书,倒不是因为这个历史主题,而是因为其中一个有趣的思考问题的角度。

这个角度简单说就是,我们的关于自己的认知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他人的建构。从个人到国家都是这样。这其实是个人竞争和国际政治博弈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只不过因为是建构,已经内在于我们,所以我们“日用而不知”,经常忽略它。

先来举个例子。

比如我们中国处于亚洲,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吧?可是慢着。“亚洲”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你不觉得奇怪吗?世界的七大洲,其他几大洲都是有清晰的地理轮廓的,都是相对独立的,可为什么欧洲和亚洲在地图上看明明属于一个大陆板块,却被分成两个“洲”?按照标准教科书的说法,乌拉尔山脉、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是欧亚两大洲的分界线。

可是这些分界线,对地理的分隔,对人类交往的阻隔,它没有那么强,自古以来没什么障碍,却被分成两个大洲。而那些对人类交往真正有重大阻隔的,比如喜马拉雅山脉,把中国和印度分开,自古交流不便,却还都属于亚洲,这是为啥呢?

稍微一想就知道,这是欧洲人观念建构的结果。欧洲语言里的“亚细亚”(Asia)一词来自古希腊语,意思是东方。这个“东方”最早仅指希腊附近的所谓小亚细亚地区,就是今天的土耳其那一带,后来亚细亚这个词逐渐扩大,变成了涵盖地球上近30%的陆地面积、超过60%人口的超大区域。这才是我们今天说的亚洲。

你可能会说,这较什么劲儿啊?欧洲人发明了一个词,我们用就用呗,不就是个地名吗?没错,就是一个地名。我们中国人没怎么被这个词困扰,但是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国家,像俄罗斯和土耳其就一直很闹心了,自己到底是姓“欧”还是姓“亚”?在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上,他们在和西方打交道的过程中,到底是同类还是异类。这可是一个至今还带来困扰的很现实的政治问题。这就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个词,变成了一个观念,这个观念,深度地影响现实。

我们举一个例子,你就知道一个词的影响有多深了。

我们都知道一个概念,关于日本的,叫“脱亚入欧”。在我们一般人的知识体系中,这个词大概是这么描述的:明治维新的时候,有一个日本思想家叫福泽谕吉,他写了一篇文章叫《脱亚论》,提出日本要脱离亚洲,加入欧洲。这就是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思想,也是后来日本一系列军国主义行径的理论基础。

但是,按照宋念申老师在《发现东亚》这本书里的研究,事实跟我们想象的不完全一样。

首先,这篇文章是不是福泽谕吉写的?在学术上还有争论。怎么回事呢?原来,1885年,日本明治十八年。在3月16日这天,东京出版的政论新闻《时事新报》上,刊载了一篇没有署名的社论,题为《脱亚论》。大概的意思是,日本要与西洋文明国家共进退,要拒绝与中国、朝鲜这样愚昧落后的“恶邻”为伍。发表之后,没有什么影响。

1933年,在编福泽谕吉的全集的时候,这篇文章被收录在《续福泽全集》。你看,是续全集,也就是把一些散碎的可能是福泽谕吉的文章再收进来,这也间接证明,这篇文章的影响没有那么大。真要大了早就收到正集里了。

那这个词什么时候影响才起来的呢?是二战后的50年代。日本人因为二战的创伤,这才有一种普遍的民意,我们要当西方人,我们和他们亚洲人不是一伙儿的。你看,脱亚入欧不是日本人一直以来的观念。

想来也是,我们看抗日剧的时候经常看到,日本人到处在墙上刷标语,要搞什么“大东亚共荣圈”嘛。从历史事实上看也是,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一直想当亚洲霸主,一直想当亚洲代言人,一直要以亚洲人种的身份和西方对抗,这才作死搞出个“珍珠港事件”。

“脱亚入欧”怎么可能是二战之前的日本的主流意识形态呢?日本人要和西方对抗,当然得强调我和你们不一样,怎么会“入欧”呢?这才是战争动员的意识形态资源嘛。

这么一分析,你就知道,哦,原来关于日本的认知,我们的脑子里其实一直有两个意义系统,只不过咱们中国人事不关己,我们没太在意这个分别而已。但要命的是,现在的日本人也普遍承认这个观念,认为日本现代化的过程就是“脱亚入欧”的过程。

你看,这就是观念建构的力量。别人一旦成功地给你植入一个观念,不仅他这么看你,在现实博弈中,只要你一不小心,接受了这个观念,你在博弈中立即就落了下风。它厉害到能篡改、甚至能抹去事实的程度。

什么叫观念建构?这是认知心理学发明的一个概念,最开始,是皮亚杰研究儿童心理的时候发现的一个现象。简单说,就是儿童在学习的时候,先是有一个自己原来的认知结构,外面新来的知识,必须放在这个结构里面才能获得意义,这叫建构。后来很多学者借用这个概念来解释宏观层面的文化现象。其他文化给你一个概念,最后你自己会按照这个概念来解释自己。

举个例子,汤姆·克鲁斯演过一部电影《最后的武士》。大概的情节是,一个美国人在明治维新时期来到日本,发现有一批日本武士非常传统,他们在精神上拒绝西化,拒绝使用西方来的枪支,结果这个美国人也被感化,开始学习日本武士的剑道。

但实际情况呢,火器在16世纪后期就风靡日本。日本战国时代,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统一战争中,战场上用的是火器啊。日本人对枪械还有很多改进,比如可以在雨天作战,并且逐步完善了战术战法。而且当时中国明朝的军队也是整建制配备火枪啊。

你想,那是战场啊,是你死我活的地方啊,如果有更有杀伤力的武器,怎么会放着不用呢?后来因为没有相应的环境,东方的火器没有发展起来是另一回事,但是放着到手的战斗力不用,还要说这是什么东方式的精神,这就纯粹属于西方人的想象了。但要命的是,东方人自己也接受了。

这种建构的结果,不见得都是恶意的,有的时候甚至是善意的。比如现在很多西方人称颂东方人有精神追求啊,到日本学茶道花道剑道禅修啊。以至于日本人也以为自己的文化就是这个样子。

这种由强大者建构概念,然后封死后来者对自己的想象,固化后来者发展道路的现象,普遍存在。不仅是在国家和文化之间,在企业和个人之间,也是这样。

就拿我们内容创业这个行当来说,有一位朋友就意味深长地说过一段话:“当互联网巨无霸企业有巨大的流量,靠广告变现的时候,他们最大的竞争武器其实不是他们的流量,而是他们让所有的后来小企业都相信,流量是衡量自己发展水平的指标,只要你按照这个指标来行动,小企业就永远不会有超过他们的那一天。”

这话您琢磨琢磨。

最后再提醒一下,今天是新经典文化在我们这里首发的新书,叫《发现东亚》。首发期20天内,我们得到App独家销售,而且买纸书,送电子书。关于“西方给我们建构的意义系统”这个话题,相信你在书里会有更多惊奇的发现。

罗辑思维,明天见。

zh_CN简体中文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