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期 | 真假莎士比亚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最近,我们得到App里的每天听本书上了一本新书。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黄昱宁老师解读的《莎士比亚》。这本书确实给我开了一个大大的脑洞。

我们都知道,莎士比亚这个人,在英国历史上无比重要。丘吉尔不是说过一句话吗?英国,宁可失去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他是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英语作家”。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尴尬的地方,就是莎士比亚那些伟大的戏剧作品,到底是不是莎士比亚这个人写的?其实一直存疑。

这其实不难理解。对比一下中国文学史就知道了。中国的四大名著,作者到底是谁?施耐庵、吴承恩、罗贯中、曹雪芹,这些人是不是真正的作者?其实在学术上也是由很多疑点和争论。为啥?因为当年,写小说这种事,不是什么大人物干的,他们在历史上留下来的记载太少了。那就难免会有人找证据说,他们不是真正的作者。

莎士比亚遇到的情况类似,而且还更严重。因为曹雪芹吴承恩这些人,即使不是作者,他们本人肯定是文人士大夫,至少有可能写。对莎士比亚的质疑更上一层楼,你就是一个戏园子的老板,你是个没出过国的土包子啊,你也不懂拉丁文,你怎么可能写出知识含量那么大的英文作品呢?

还有人说,如果你没去过意大利,你怎么可能写出《威尼斯商人》这样的戏剧呢?顺便说一句啊。莎士比亚那个时代,主要的知识都是用拉丁文写的。英语只是一种欧洲的方言。在那个时代,如果你不懂拉丁文,跟文盲差不多,你没有吸收知识的正式渠道嘛。

所以,几百年来,一直有一种猜测,莎士比亚戏剧“真正的作者”另有其人。猜测的人选也是五花八门,什么牛津伯爵、什么培根,甚至还有人说是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大致都是说这些人因为身份尊贵,自己写了这些不上台面的东西,不好意思承认,就把自己的署名权交给那个喜欢沽名钓誉的戏园子老板了。当然,这些说法的证据都很模糊,只是一种猜想。

好了,回到黄昱宁老师解读的这本书,安东尼·伯吉斯写的《莎士比亚》。这位作者是什么观点呢?他说,莎翁作品就是莎士比亚写的。当然,同样的理由,因为资料太少,他的观点也是各种推测。但是,请注意,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不是推测,而是它的论证过程对我们理解一种新文化的创造、创新机制,有重要的启发。

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论证的。焦点就是那个问题,莎士比亚不懂拉丁文,也没出过国,他怎么就能写出那么大知识含量的作品呢?

伯吉斯的第一个观点是,你不能光看到正式的知识文本是拉丁文写的。那个时代,印刷机已经发明,文艺复兴已经开始,大量的正式知识,开始以各种方式向民间渗透。莎士比亚读过不错的学校,当地还有图书馆,虽然入不了贵族的眼,但是博览群书的机会也是不缺的。而且,当时大部分拉丁文的著作也已经被译成了英语。

更重要的是,像莎士比亚这样的人,是个很精明的商人,炒房地产都发了财的人,他是有世俗智慧的,通过街谈巷议吸取知识的能力不能低估的啊。阳春白雪的古典学知识,完全可以通过点点滴滴的搜集,逐渐进入他的知识系统。伯吉斯提醒,我们不要把搞艺术创作和搞学术活动混为一谈。一鳞半爪的知识,对于作家写作来说,是够用的。

举个咱们中国人熟悉的例子。搞史学研究,在传统社会往往需要大量的资料和档案。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大普及,像“当年明月”这样的人,写出畅销的《明朝那些事儿》,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尽管它可能在学术规范上不符合明史学术界的标准。

伯吉斯顺便反问了一个问题,你说莎士比亚不懂拉丁文,就不应该知道那些阳春白雪的知识,那反过来,你们说的那些贵族老爷,也不应该懂世俗知识啊。

可是你看莎士比亚戏剧里,那种民间的脏话、插科打诨、市井生活的描述,也很多啊。按照你们的逻辑,培根那样的人,也写不出来这种东西啊。在一个知识大普及的时代,上层的知识往下传,比下层的知识往上传,恐怕还要容易很多吧?

这是伯吉斯的第一个论证。

还有一点,就是要回到莎士比亚戏剧诞生的现场。再来看这是怎么回事。

那个时代的剧院,可不是今天的国家大剧院。观众可不是衣冠楚楚的文明人。台上充满了各种荤段子,各种没节操。台下观众喝酒的、吃东西的、甚至吃海鲜的,乌烟瘴气,还动不动就打架斗殴。

莎士比亚的戏剧就是在这种环境里“演”出来的,而不是一个作家在书桌前“写”出来的。

我小时候在小地方就见过这样的剧团,只有一个大概的情节,唱词、唱腔、台上互动,都是现编。一出戏,演半个小时也行,演两个小时也行。大量的即兴创作。

莎士比亚的戏剧也一样,它是在剧场里反复锤炼,和观众充分互动,由一个人主导,但是无数人参与,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渐创作出来的,一部戏剧,每演一场,可能都不一样。

举个中国的例子你就理解了。梅兰芳先生当年创作一出京戏,也是这样。他自己是戏班子的老板,也是演员,每搞一出戏,都是召集一大帮人研究,研究透了,委托一名编剧把它写下来,比如齐如山先生。这个过程,很难说得清谁是第一作者。但是梅兰芳的主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莎士比亚剧本,原来根本没打算出版,它只是演出工具嘛。后来是因为外面的盗版太多,没办法,才写成了文字的定本。这个过程,就像中国的宋词,词曲本来是不分的,是在青楼歌女和士大夫的互动中产生的,后来词才分离出来,单独成立。

莎士比亚之所以伟大,也正是因为这个生产过程。

前面我们说过,当时正式的知识都是用拉丁文写的,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是不会用英语写东西的。没有莎士比亚在剧场演出过程中的反复锤炼,没有莎士比亚身边一大堆人不断地往里面添砖加瓦,是不会产生现代英语那么丰富的表达能力的。学术界公认,莎士比亚的作品为英语至少提供了1500~2000个左右的单词。

请注意,这个过程,不是像其他作家那样,先有一种语言,然后才能创作作品。划时代的文化创造,往往是像莎士比亚这样,先有他的创作,然后才诞生了一种全新的语言,这种语言才因为它变得有表达能力。像普希金对于俄语,其实也是一样的地位。

从伯吉斯的这本书里,我们得到的启发,其实不是莎士比亚到底是真是伪,更重要的是,文化创新的一个规律。

在大转型时代,真正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文化创新,往往不是上层知识分子的手笔,恰恰会来自世俗社会。为什么?因为文化从上往下兼容,很困难。而从下往上兼容,倒是相对容易。

在大转型时代,真正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文化创新,往往不是写出来的,创作出来的,恰恰是来自那种最鲜活,最生动的民间文化活动。为什么?因为一人之力,启动不了那么大的转型。在小步快跑,众人拾柴的演化中,新的文化物种才能涌现。

好,关于《莎士比亚》这本书的解读,黄昱宁老师还有很多精彩的段落。比如莎士比亚和同时期几个戏剧家的对比,也很有意思。推荐你订阅《每天听本书》,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你讲述一本书的精华。

罗辑思维,明天见。

zh_CN简体中文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