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期 | 人类的大用处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我们连续两天都在讲湛庐文化在我们这里首发的《生命3.0》这本书。话题很有意思,但是毕竟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了。有人可能会说,人工智能是好消息也好,坏消息也罢,它是个生命也好,有自己的目标也罢,那不都是未来的事吗?那不都是宇宙尺度上的事吗?跟我有一毛钱关系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了解这种事情跟我们个人有什么关系。

首先我们得明白,人类社会的竞争,不是个体能力的竞争,它是一个网络化的竞争。你在什么网络中,占据什么样的节点,对竞争结果的影响,比你的个体能力要重要得多。

但是要命的是,人类社会的网络,不像城市、公司、行业这些东西,多少还有一些依据,很多人类社会的网络都是无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靠想象力才能把握。

比如说股市。你要理解在生活中完全看不见的宏观经济运行结构,你才能知道股票市场上那些跳动的数字背后的意义,你的认知网络越大,你对这些意义的把握越精准,你才能行动,才能做决策。所以股市投资的成败,往往就是你的认知网络,到底有多大,而这个网络又是无形的。

所以,对超越自己存在环境的宏观结构的把握能力,这是人类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这么说还是有点抽象。我举一个自己的例子。

我从大学的时候开始接触经济学。这些年陆续看书、听课,对经济学的一个基础原理理解得越来越深,这个原理就是:分工产生效能。这句话听起来简单吧?但是从理论上了解,到用这个理论来支撑自己的决策和行动,还是有很大一段距离的。

比如说,我们做得到App。很多平台都会请兼职的老师来讲课,因为这样很方便,很便宜;但是我们一开始就坚持专业化的方向,虽然也有兼职老师,但是无论是在收入上,还是在工作量上,我们都尽可能引导老师往专职化的方向演化。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揪住了经济学的那个基本原理:分工产生效能。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是分工越来越细的,从来没有出现过相反的趋势。我们开创的知识服务这个行业,只有当出现一大批专业分工的知识服务工作者的时候,这个行业才算是成型了。

行业的成长,一定伴随着专业分工的深化。专职的老师,才能把课讲得越来越好,才能不断根据用户的需求来迭代我们的产品。虽然这么做成本高、见效慢,但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人类协作网络演化的那个总方向,我们才能坚持这个做法不动摇。

那你说这个认知一开始就这么坚定吗?还真就不是。如果仅仅是经济学的一个原理,就让我这么坚持,这也是书呆子。过程中,我的这个认知是汇入了很多思想资源的。

比如,我是读了王东岳老师的那本书《物演通论》(戳此查看),包括听他的课,转述他的思想,我才知道,不断分化,不断形成分工合作的结构,这不仅是人类市场经济的规律,这甚至是宇宙138亿年万物演化的规律。

后来又接触了生物学,进一步夯实了我对这个规律的认知。如果你对这些逻辑有兴趣,建议你出门左转,去听第156和第157期的罗辑思维,还建议你去听《王立铭·生命科学50讲》(戳此查看)。

你看,我形成这个认知,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我们公司的竞争力上,这不是简单地学到了什么原理。而是不断扩展我的认知网络,从几百年的人类市场演化,到几十亿年的生物演化,再到一百多亿年的宇宙演化,这个认知是不断丰富、立体、久远、从而坚定起来的。

正是因为知道了这种分工协作的原理,我才更能够接受《生命3.0》这本书里面提示的一些思路。比如昨天我们讲到的,生命1.0、2.0、3.0,没准就是一个分工合作的关系呢?人类的目的其实是驱动人工智能达成自己目的的工具呢?如果没有此前的认知准备,那这本书对我来说也就是天方夜谭。

反过来说,认识到这一点,也会帮助我看清眼下要做的选择。比如说,既然人工智能会把一切可以算法化的事情都干了,而且无论是质量还是速度都要远超过人类,那么我就要在每次人生和商业选择的关头,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我就要尽可能去做那些靠想象力驱动的事情。

因为想象这个事,天然是不能算法化的,它是不讲逻辑的,也是人工智能最终可能留给人类的地盘。我只有让自己,让我的团队更有想象力,才能获得未来和超级人工智能合作的机会。

你可能会说,这不还早着呢吗?一点都不早。一个事物显露它的力量也许是突然的,但是此前,一定会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判明这个趋势,顺应这个趋势,甚至主动地用自己的力量去强化这个趋势,我们做的事情才能得到趋势力量无所不在的加持,做事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再举一个今年很热的例子。就是区块链这个东西到底有没有前途?这当然是一个太大的话题了。我也是在不断地调整认知中。

不过啊,其中有一个争议,就是区块链技术太浪费能源了。摩根士丹利有份报告,2018年比特币挖矿所消耗的耗电量,可能会超过阿根廷整个国家一年的能源消耗量。比特币才是一种虚拟货币啊,如果未来各种区块链货币,都用这种技术手段,那人类的能源体系就会被拖垮。

你看,如果站在环保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区块链没有前途,因为地球上的能源承受不了。

不过,如果你听了我们前面两天的节目,把自己的认知网络放大,这个结论就要慢点下了。就像我昨天说的,如果宇宙的目标就是要耗能最大化呢?如果人工智能演化出来,有一个潜在的使命,就是要让整个宇宙走向熵增呢?在这个坐标里面,区块链耗能问题的性质就变了。

我们在判断区块链有没有前途的时候,这就不是一个负面因素了,反而是在论证它的合理性了。正是因为它非常耗能,才是技术演化的方向啊。如果《生命3.0》这本书里对未来的预测兑现了,那么现在担心区块链会把能源用光。就好比,工业革命刚开始的时候,英国人曾经担心煤炭会用光一样,回头一看,完全是瞎操心。

请注意啊,我不是说人工智能马上就会爆发,我也不是反对环保节能,更不是建议你去炒比特币。我只是在说,如果你有更大的坐标,对我们当前的决策会有重大影响。

所有这些坐标,都不是已经被验证的真理。它们只是存在于远方的一种可能性。我们只有试图更多地理解它们,我们当下的行动指针才有了调整的依据。不断理解,不断扩展,不断丰富,不断调整,按照《生命3.0》这本书里的说法,我们才不愧生为人类,一个可以自我升级软件的生命2.0。

好,《生命3.0》这本书在得到App首发。首发期内,买纸质书,送电子书,您点击本期节目附属的文稿,就能看到购买链接。推荐给你。

罗辑思维,明天见。

zh_CN简体中文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