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期 | 好企业为什么也危险?

策划人:李子旸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最近我又重读了一遍经典著作,哈佛商学院克里斯坦森教授的《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每次重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通常我们讲商业失败,都是因为这些公司管理混乱、产品不好。这个不奇怪,不作就不会死嘛。但是你想过,商业失败也可能是因为管理太好,产品太好吗?对,《创新者的窘境》就是在告诉我们,世界上还有这种更惨烈、更无奈的商业失败。

举个例子,当年,日本生产的内存,主要用于大型计算机,强调产品的高可靠性和耐用性,要求内存“永远也用不坏”。为了满足客户的这个要求,日本人生产出了寿命达到25年的优质内存,那在世界上是一枝独秀,遥遥领先啊。日本人那种死磕工艺的精神,你懂的,他们能做到、善于做到、也崇尚做到。

但是,后来PC机出现了。没人会把一台PC机用上25年,所以,市场不再需要寿命长达25年的内存了。但是,日本企业已经建成了精益求精,因此也成本高昂的生产线。更要命的是,日本人还形成了一种优质高价的企业文化,就是很自豪于自己的技术能力、产品的高质量,根本不屑于生产低质廉价的产品。

这就给了韩国三星一个机会。三星生产出了质量、耐用性不如日本产品,但价格却低得多的内存,在PC市场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

听着特别没有天理是吧?精益求精,追求工匠精神还有错?还能被市场淘汰?对,问题不出在精益求精和工匠精神上,问题出在企业文化上。

企业文化是什么?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方式了。但是我看了《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对企业文化有了一个我自己的定义,那就是:企业目标的次级的表达方式。哎,企业文化不是一个听起来很高级的词吗?你怎么说是一个次级的表达方式呢?

我来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得有一个认知基础:一个大企业,内部的权力一定是分散的。

你说,不对吧?很多企业很集权的,老板一言九鼎,权力怎么会分散呢?看上去是如此,但是实质仍然是分散的。

权力就是做选择,只要老板不是什么事都自己亲力亲为地做选择,他就必须以各种方式把选择权分下去。企业内部集权也好、民主也罢,本质上都只是分权的一种方式。

比如说一家出版社,同时面对很多作者和选题,做什么不做什么,老板们和总编辑们,是不可能在那么大的范围内做选择的。各个编辑必然是先选了一轮了,然后再把选出来的选题提交大老板、总编辑。

那么站在出版社外面看,谁对外面的作者和选题说“不”说得更多呢?当然是位置更低的小编辑,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总编辑。如果把说“不”的机会看成是权力的表现,那么出版社的基层编辑的权力其实是比总编辑要大的。

这跟人体是一样的。人体的指挥官是大脑。但是大脑不能凡事都去指挥。呼吸每一口空气,心脏跳动每一下,分解每一个蛋白质脂肪分子,这些细碎的事只能交给每一个器官和细胞自己去做。所以在一个人的内部看,大脑有权力。但是站在他的外面看,看到的是大部分时间,大脑自己身不由己。

那怎么办?老板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为了应对这种散乱的分权,就必然要反过来干涉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的选择。我不能替代你们选择,我总可以规范你们选择的标准吧?这些标准,其实就是企业文化。请注意,这不是那种写在墙上的企业文化的大词儿,而是每家企业必然会有的,在做选择的时候上上下下都会启用的那种偏好。

比如,生产大型设备的公司,主要服务客户是政府机关和大企业。这些客户对价格不敏感,但对设备运行稳定性的要求很高,要求完善的售后服务,比如24小时随叫随到,有故障尽快排除,随时提供原装零配件等等。

可想而知,要想满足这些客户的需求,销售时就必须保持很高的利润率,否则不足以支持所需的售后服务。这个利润率可能高达40%,公司的这种经营模式当然会被公司上上下下熟知。

长此以往以后,大家就有了一个共同的意识:利润率低于40%的项目,我们公司不做。这种项目,即使有,也不要上报,领导不会批准的。

于是“我们公司只做高利润率的项目,同时,我们要服务好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就成了这家公司所有人的共识,就成了企业文化。公司内部上上下下的人,都会据此判断什么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

但是别忘了,只要有文化,有选择偏好,它就一定遮蔽了一些什么,就一定形成了一些“盲区”。一个好企业的风险,就埋在这里。

举个例子,在PC机时代,英特尔是无可质疑的芯片市场霸主。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英特尔明显就落后了。为啥?就因为它的企业文化遮蔽了它的视野,它看不到,那些盲区里的机会。

苹果推出第一代iPhone手机时,乔布斯首先找到的是英特尔,请他们生产iPhone手机芯片。对英特尔来说,生产这种芯片没有什么技术上的障碍,唯一的问题是价格,苹果对iPhone手机的芯片报价太便宜,每片只有10美元。当时英特尔生产的CPU芯片,价格一般都在每片100美元以上。让他们腾出生产线,转而生产10美元一片的手机芯片,这咋看都是不划算啊。

而且当时智能手机刚刚出现,到底前景如何,并不明确;而英特尔自己正在推动超极本等产品,完全没有理由放弃现有的客户,转而去生产价格低得多的产品啊。所以,苹果手机这班船,英特尔就没有搭上。你看,问题不在于能力高低,就因为它是大公司,他在复杂情况下的判断,只能依据企业文化。

这下你明白我前面说的那句话的含义了。我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目标的次一级的表达方式。企业的目标,通常都很远大,正因为它远大,就应该能够穿越各种复杂性,但是对复杂性的判断,通常只能靠有远见卓识的人,也就是企业家本人。

但是就像我们前面讲的,企业家没有办法做到一切选择都亲力亲为,他也只能靠次一级的目标表达方式,也就是企业文化、使命、愿景、价值观这些东西来影响企业组织内的每一个人。这些词听起来都很好,但是它们都有一个致命缺陷,就是必然有盲区,而且这个盲区一旦形成,一旦变成大家都认同的企业文化之后,是很难破除的。

你强调技术领先,就必然成本高企;你强调质量出色,就必然不能兼顾那些刚开始质量很差,但是前途远大的产品。你强调丰富性,就必然不会全是精品。你强调精品,就很难再有规模。

你发现没有,每一个褒义词的背面,都必然有一个遗憾。在市场稳定的时候,企业文化在帮你前进;但是在市场发生大变化的时候,那些隐藏在褒义词背后的遗憾没准就是致命的陷阱。

好企业为什么也很危险?这只是一个内部因素,明天我们接着聊外部因素。

罗辑思维,明天见。

zh_CN简体中文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