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期 | 价值网络创新

策划人:李子旸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昨天我们讲了 “价值网络”效应。对于大企业来说,这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它就是依附在价值网络上的一个节点。你越成功,对价值网络的依附性就越强。一旦价值网络衰落了,它自己再优秀也没有用,就像一个游泳高手,但是脚下绑了好多块石头,最终还是会沉底儿。

但是,反过来,从价值网络这个角度思考问题,倒是小企业搞创新的好思路。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个企业的本质就是它的价值网络。小企业刚开始产品、服务,按照原来价值网络的标准来衡量都不行。但是不用产品怎么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只要你构建出了一个全新的价值网络,用一个新坐标系来重新衡量你的价值,你就已经是在创新了。

这么说还是有点抽象啊,我们还是来讲《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里写到的一个例子。

日本的本田摩托车现在是世界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品牌。如果回溯到1966年,本田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居然高达63%。这是一个吓人的数字。那为啥会这么高呢?一般的说法都是,日本人有工匠精神啊,东西做得好啊,成本管理得好啊,等等。可实际上,本田摩托车在美国的成功,并不是这么直接,其中包含了新旧两个价值网络的转换。

二战以后,本田在日本开始生产摩托车。当时,适合日本市场的是很小的那种摩托车,发动机只有50cc,日本的城市比较堵嘛,这种小摩托车正好。在日本成功之后,紧接着,本田就开始打美国市场的主意。1959年,他们派了一个小组到美国,向美国的经销商展示他们的产品。

但是,到了美国之后,本田的人发现,坏了。美国人骑摩托车是另外一种骑法。他们不是在城市里骑通勤,而是在那种宽广的大公路上跑长途。所以,美国当时的主流摩托是那种动力强劲的、座椅舒适的,配置豪华的哈雷摩托那一种。美国经销商看到本田那种小摩托,嗤之以鼻啊,说你这也叫摩托车啊?你这不是儿童玩具吗?

得,推销失败,郁闷啊。本田的人开着他们的小摩托车到野外兜风散心。但是没想到,这一兜风,还有了意外的收获。看见这种小摩托车的美国人表示很喜欢,都来问,哪儿能买到啊?有人还请本田小组的人帮忙从日本代购。

但是请注意啊,喜欢这种小摩托的美国人和原来骑摩托车的美国人,可不是同一种美国人。原来骑摩托车的美国人,是那种粗犷大汉,就是现在喜欢玩哈雷摩托的那种形象的人。

而看上本田摩托的人呢,是典型的普通中产阶级家庭。他们喜欢本田的小摩托,并不打算开着这种摩托车去跑长途。他们只是想要开着这种小摩托去野外兜兜风。

就像美国经销商所说,这种小摩托车不是交通工具,而是一种体育器材或者玩具。本田的人一想,对啊,体育器材和玩具有什么不好?管他为什么买呢,只要美国人愿意买就可以啊。他们干脆就不再去找美国的摩托车经销商,转而去找美国的体育用品商店,我就是玩具和体育器材嘛。这一来大获成功,一下子就打开了美国市场。

渐渐地,美国的摩托车经销商也愿意销售本田摩托车了。同时,本田摩托车也逐渐研发更大马力的发动机,摩托车的档次也越来越高。最终,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到了1966年,日本本田公司占据了63%的美国摩托车市场份额。

你看,同样一个产品,都是摩托车,但是因为切换了一个全新的价值网络,找到了不同的协作者,就完成了一次逆袭。

那下一个问题就来了,原来在美国市场上的那些摩托车生产商,就是哈雷这样的品牌,难道就被动挨打吗?他们怎么就不会反攻倒算,也切入小型轻便的摩托车市场,来阻击本田呢?不是没想,是办不到。为啥?还是因为价值网络的绑定效应。

为了和本田正面直接较量,哈雷收购了几家意大利的小型摩托车企业,打算也开始生产小型摩托车。但是,这个时候美国的那些摩托车经销商又跳出来反对。他们觉得,推出低档廉价的小型摩托车,有损哈雷高大上的企业形象,会影响大型哈雷摩托车的销售。你要是身边有哈雷摩托车的用户,你会理解经销商的担心,完全有道理。哈雷的那种硬汉形象,是经不起这么折腾的。

你看,档次上去了,又不容易下来了。这又是一个被价值网络绑架,难以跳出来的案例。

事情还没完,1966年,美国摩托车的总销售额突然发生了下降。本田销售虽然仍然在增加,但比预期的要低。这是为啥?

因为美国参加了越南战争。18岁到25岁的年轻男子很多要应征入伍,这批人恰好是摩托车的主要消费群体。倒不是说这损失了多少客户,真正去当兵的人能有多少?关键是,银行对这个年龄段的人都不愿意贷款给他们消费了。你可能要去打仗了嘛。这对整体市场消费力的打击就太大了。你看,这再次说明了价值网络变动对企业的影响。

今天我们说这个话题,其实就是想换一个角度来看商业竞争。过去,总以为竞争的立足点是产品,但是其实竞争还有一个着眼点,那就是价值网络。

刘润老师,就是《5分钟商学院》栏目的主理人刘润老师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微软为什么在传统PC生态里面那么厉害?不完全是因为它的操作系统好,更重要的是它建成了一个价值网络系统。这个网络里,除了微软自己,还有两个更重要的角色:应用软件开发者和用户。

比如说,你是一个天才,要和微软展开竞争,开发了一个新的操作系统,比微软的windows要好用10倍。你向用户推销,用户说是挺好,但是应用软件在哪儿呢?我用电脑是要干活的啊,我常用的视频编辑软件,数据库管理工具、办公软件,这些都在哪里呢?

你只好说:“哦,这些还没有。但是你先用,等用的人多了,他们就会来开发了。”用户一听,一口鲜血吐出来:“你开玩笑吧,这些是我每天的工作啊,那还是等他们来了,我再用吧。”

你只好去找应用软件开发者:“你们在我的操作系统上开发软件吧。”应用软件开发者就问:“那么,你有多少用户呢?”你说:“哦,我们还没有用户。但是你先开发,等应用软件多了,用户就自然会来了。”应用软件开发者一听,一口鲜血吐出来:“你开玩笑吧,我为你的操作系统开发软件,是要投入巨大的成本的啊,那还是等用户多了,我再开发吧。”

你看,没有用户,就没有应用软件;没有应用软件,就没有用户。这是一个死循环。这就是微软霸权的真相。一个企业的垄断优势,不是建立在它内部资源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整个外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

说到这儿,我想起《围城》里的那句话: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已经建立了一个价值网络的企业就得想:如果我依附的网络衰落了,我能不能脱出这个牢笼呢?

而初创的企业就得想:我天天说创新,但是如果只是有创新的产品,没有价值网络的创新,我实际上并没有在创新。

这个话题我们就聊到这里,明天见。

zh_CN简体中文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