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卞恒沁、李仲轲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昨天我们向你推荐了张经纬老师的《四夷居中国》这本书。这是中华书局在我们这里首发的电子版。这本书是打通了中国的史前史和文明史两个阶段,也就是不只看3000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还要回溯几万年甚至更久,打通来看,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的活动规律。这个知识雄心,真是高山仰止啊。
可能你会觉得奇怪,那为啥书名叫“四夷居中国”呢?对啊,在几万年的尺度下,看中国人,还有什么华夷之辨吗?还有什么农耕游牧的分野吗?用书里的一句话来说,“四夷便是中国,中国亦是四夷”。
对啊。现在我们说的中国人,其实就是在长期互动中,由四方夷狄变过来的。刚开始的时候,没有谁不是外来户啊。所以,用这个尺度来看中国历史,长期纠结我们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分界就被打破了。咱们得到App里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50讲》其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四夷居中国》这本书,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话题。
中国的历史,其实是一段人类各个部族在这片土地上的迁徙史、互动史。看历史的趣味是把握这个互动的规律,而不是纠结于谁胜谁败。打个不尽恰当的比方,就像我们现在说城里人如何如何,乡下人如何如何,城乡矛盾如何如何,但是如果把时间尺度稍稍一扩展,不用多,扩展个一百年,还有什么城里人乡下人的分别?能看到的就是社会互动而已。
很多事,带着这个视角就有意思了。
比如说《四夷居中国》这本书里举了很多案例,让我们重新思考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互动关系。昨天说的满清的崛起,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故事的另外一面,都说满清侵略了汉人,你怎么不想想,这其实也是汉人主动经营的结果呢?从大历史的角度看,这是双方合作,共同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今天把视角继续拉开,看一个更为波澜壮阔的互动过程。
从秦朝开始,中原的农耕民族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帝国了嘛。那有一个问题就自然出现了,怎么对抗北方的游牧民族。
秦始皇拿出来的是1.0版本的解决方案,就是修筑长城,被动防御。
长城挺好的,但问题在于太昂贵了。不是建造昂贵啊,而是永久性的防守太昂贵了。
打仗昂贵,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原来打仗,尽量都是农闲季节打仗,人不用完全脱离生产。可是现在要防守长城,大量男人就回不了家了,要完全脱离农耕生产。这对经济的影响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这帮男人还得吃啊。这些粮食也需要运输啊。你要是听了华杉老师的《孙子兵法》课程,你就知道了,这种运粮的成本高得吓人。
《孙子兵法》里说,“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什么意思?如果能在敌人那里吃一钟粮食,相当于自己运上去20钟粮食。为啥呀?因为运粮的人自己还得吃啊。20钟粮食运上前线,往返路上要被吃掉19钟。
而秦始皇征匈奴的时候,比孙子兵法里说的运输成本还要高。你看蒙恬带领30万大军去攻打匈奴,如果全部留下来防守长城的话,所需要的粮食其实是可以供养将近1000万人的。这就太吓人了。当时全国的人口也不到2000万。
所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秦始皇的1.0版本方案,就是防守,实在是太贵了,耗不起。到了汉武帝的时候,2.0的版本又出来了,那就是主动进攻。
农耕民族的好处是,我可以平时积攒大量的财富,然后一次性地使用。汉代初年文景之治就是攒钱,然后汉武帝用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花钱,试图一把解决问题。但是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打得民穷财尽,匈奴问题是暂时解决了。但是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是春风吹又生啊。长年的战争还是拖垮了比秦朝更为富裕的西汉王朝。
所以东汉的时候,这个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版本又得升级,这就是3.0版本了。
3.0版本什么样呢?《汉书》作者班固的父亲,班彪。他在东汉初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对匈奴战略,叫做“不劳师而币加”。说白了就是不出人,只出钱。汉朝不必自己出兵,而是花钱收买其他族群来对付匈奴。你看,农业文明的优势不就是剩余产品丰富么?这样用剩余产品收买雇佣兵,那既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又不会破坏自己的国内政治结构。
那收买哪个族群呢?主要就是河西走廊附近的羌人,和蒙古高原东部的乌桓和鲜卑人。这两个族群一西一东,刚好把匈奴围在中间。
在班彪的建议之下,东汉光武帝刘秀设置了护羌校尉和护乌桓校尉,对羌人、乌桓和鲜卑人进行管理,向他们的首领赐予官职,给经济上的资助。于是羌人、乌桓和鲜卑就暂时成了东汉的雇佣军,协助攻打匈奴。
公元89年,车骑将军窦宪率军出击北匈奴,大获全胜。但是这一次,和西汉的卫青霍去病不同。这一次,东汉方面的兵力构成中,羌人、乌桓和鲜卑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东汉自身的兵力与外族雇佣军的兵力之比,达到了惊人的1:5。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场巨大的胜利,但是却为东汉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第一个方面,你不是要花钱养其他族的人给你当雇佣军吗?这种钱总是会越滚越大,工资是只能加不能减啊。最后这笔钱就变成了东汉帝国内部的巨大财政负担。
第二个方面,在打败匈奴之后,东边的鲜卑人就占据了当时匈奴人的地盘,而且用汉朝的钱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第二个匈奴。而西边的羌人的,因为长期作为汉朝的雇佣兵作战,所以羌人形成了职业军人的传统,也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组织。所以你看,把匈奴打跑之后,这两个雇佣军集团,反而成为了东汉的两个强大敌人。而董卓所代表的凉州军阀,就是这样畸形地生长出来的。
说到这儿,你就可以理解东汉末年发生的那些事了。一方面,长期供养外族,引起国库空虚,对内的压力导致了黄巾起义。另一方面,西部的羌人叛乱,当时唯一能寄希望的,就是西凉军阀了。其中的代表人物,董卓就登场了。公元189年,董卓带兵入洛阳,给了东汉王朝最后一下子。汉朝终于瓦解。后面的故事我们就都知道了。
这场大乱,追溯到源头,其实还是班彪的那个主意,所谓“不劳师而币加”,就是不出力只出钱的3.0版本。
在今天讲的这个逻辑中,其实你可以发现一个历史规律:就是你让谁守门,最终谁就是敌人。你花钱让谁为你解决安全问题,最后谁就是你的安全问题。昨天我们讲的满清崛起,是这个规律。再往前看,周朝人东迁,从西周变成东周之后,让秦国人帮助看守西大门,结果秦灭了东周。古罗马广泛使用北方蛮族的雇佣军,结果北方蛮族毁灭了罗马帝国。都是这个规律的体现。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可咋办?三个版本都是失败的,那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这正是《四夷居中国》这本书提出的观察视角。历史给当时的人,出了一个难题,但是永远没有终极答案,它只是在滚滚向前。
关于这个视角,我们明天接着说。中华书局在我们这里首发的张经纬老师的《四夷居中国》,今天继续特价。点击本期节目的文稿,或者到得到App首页的电子书板块,你就能看到。
罗辑思维,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