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期 | 被误解的“舒适区”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昨天下午,我们得到App上新了一个重磅课程,陈海贤老师的《自我发展心理学》。

我因为有近水楼台之便嘛,所以先学习了所有50讲课程。那我就给你分享一下,我学习这个课程的收获。也方便你评估一下,要不要跟随学习。

先说一下这个课程的缘起。

陈海贤老师的大名,可能知道的人很少,但是如果提起他的网名“动机在杭州”,那喜欢心理学的用户几乎就无人不知了。去年底,我们找到他,聊起有没有可能做一个课程。因为得到App里,心理学基础有北师大心理学部的主任刘嘉教授担纲了,武志红老师又做了一个全年的系统的心理学课程,那再做一门心理学课,应该从哪个角度入手呢?

陈海贤老师说,我可以做一件挑战极大的事情。一般人学心理学,主要是为了了解自己。但是对于得到的用户来说,最迫切的需求是改变自己。不仅是把自己和别人看透看穿,而是找到自我发展的方法。在这方面,心理学的知识储备其实非常丰富,但是需要有人把它梳理成一个实用的工具系统。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打磨,昨天,这门课程已经上线了。我学习完了之后,忍不住说一句哈,关于个人发展、成长的目前最好的心理学工具系统,很荣幸,它诞生在得到。

好,下面就说说我的学习收获。

有一句话,“知道了那么多道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吴伯凡老师前一阵在《认知方法论》课程里面把这个话题讲透了。

你说,这“知道”的“知”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是看到了记住了理解了信息吗?不是。

你看,“知”这个字的左边是“矢”,就是箭,右边那个“口”是啥?就是箭靶啊。知的意思就是射箭达到了目标啊。你可能会觉得奇怪,知道,不是外界的信息进入我的脑子吗?怎么会是我射箭达到外面的目标啊。对,这就是对“知”这个词最大的误解。

在中国文化中,知和行是合一的。比如,“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个知,当然不是用温度计测量了一下,知道水温上升了,而是鸭子泡在水里真切地了解和感知了水温的上升。再比如说,“知己”,这个知当然不是知道你这个人,就像微信好友一样,而是深切的了解你的人才叫知己嘛。再比如,“知县”、“知府”,这是古代的官职,那当然也不是了解这个地方,而是掌控管理这个地方。

你看,知是我们对外界的像射箭那样的达成目标的过程,而不是获得了一点信息那么简单。所以吴伯凡老师一句话就把这个道理说明白了,如果你指望知道一些信息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那就像是给你看一张王羲之的字,然后让你一模一样地写一张。对啊,信息已经全部给你看到了啊,每一个细节你都知道了啊,你怎么还是写不出来呢?

你看从知道信息,到改变自我,这是一个要跨越天堑的过程啊。对,陈海贤老师的这门课就是指导我们怎么一步步地从“知道一个道理”,到“改变自我”的。

我在《自我发展心理学》这门课里搞清楚的第一个概念是“舒适区”。

这个概念你应该听说过,人改变自己就应该摆脱舒适区。过去我以为,摆脱舒适区的方法不是明摆着的吗?就是不犯懒,不贪图快乐,到自己不舒服的地方去,吃苦耐劳、不畏艰险。这就能改变自己。靠的是啥?是意志力啊。

听完课我才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舒适区,是指你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跟这个方法舒适不舒适没关系。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呢?就是那些让你很焦虑的问题,比如怕被人看不起,怕没有成就,怕失去感情等等。如果你习惯用抱怨他人、可怜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即使你非常不喜欢这些手法,这也是你的舒适区。

电影《肖申克救赎》里面有一个著名的例子,一个老犯人在监狱里被关押了50年,当他知道要刑满释放的时候,差点精神崩溃,最后自杀。你看,谁都知道监狱里不舒服,他在监狱里也肯定向往过外面的世界,但是这里有他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法,他受不了改变。

你别误解哈,这不是说,熟悉的环境就是舒适区。有的人隔三差五换工作,这也是他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法,换工作就是他的舒适区。

所以,胆小不敢表现自己、太爱表现自己;怕和别人产生冲突、太爱和别人产生冲突;喝酒、抽烟、打游戏、拖延症、订计划完不成、想学习又犯懒,所有这些我们看不上自己的那些毛病,本质都是我们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们都是我们的舒适区。虽然它们给我们带来的心理感受一点也不舒服。

问题来了,为什么很难走出舒适区?因为跟这些毛病死磕没用啊。只要它背后的那个要解决的问题还在,你就难免滑到老路上去。就像那些流氓软件,不管你把它删的多干净,要不了多久,它又自动装回来了。

比如说,暴饮暴食是为了应对焦虑,你逼自己不吃,在饥饿状态下你其实变得更焦虑了,就更想吃,这就像是你拉一根橡皮筋,越使劲,回弹的力量就越大。最后意志力轰然倒塌,回到原状,加倍地报复性地暴饮暴食。我们胖子都知道这个循环有多绝望。

舒适区有多强大?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它强大到超过生存的欲望。有一项医学调查显示,假如心脏科医生告诉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如果他们不改变个人生活习惯,比如不健康的饮食、不运动、抽烟等,他们将必死无疑。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七分之一的人会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可以肯定,其余七分之六的人,也想活下来,他们也知道该怎么做,但就是没法改变,没办法走出舒适区。

你看,这就麻烦了。我们看到的那些要改变的东西,根本不是问题的根源,改变自己的难处就在这里。陈海贤老师打了一个比方,就好比你开车,油门踩到了底,但是根本就没有挂上档,整个车子轰隆隆得原地踏步,压根就在空转。

我以前参加过多个闭门私董会,就是一帮企业家帮助其中一个企业家解决他经营中遇到的问题。那个场合,大家都是比较坦诚的。

我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企业家自诉家史,说企业管理怎么遇到了问题。周围的人就不断就这个问题追问他,问来问去,问到最后,很多情况下,他自己都会吃惊地发现,原来我要解决的,不是这个表面的问题,而是后面的那些深层原因。你猜,最多的原因是啥?

是这个企业家的私生活出了问题。他要解决的是亲密关系难题,而不是企业经营。如果只改进管理,就像陈海贤老师说的那样,油门踩到底也是空转。

仅仅认识到这一点,就已经迈开了让自己改变的第一步。至于后续的解决方案,陈海贤老师在《自我发展心理学》这门课里,会一步步地给出具体的心理学工具。

好《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课程,已经在得到App正式上线,我们一起来改变自己吧。

罗辑思维,明天见。

zh_CN简体中文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