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李子旸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南北战争三百年》,作者是李硕老师。这是一个奇人,有机会介绍给你。我们先说这本书《南北战争三百年》,它既是写中国南北朝这段历史的书,又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战争的书,带给我很多新启发。
今天我们就聊聊,古代战争中的骑兵战术的演化。
一般我们理解,骑兵比步兵厉害,毕竟多一匹马。对啊,一个士兵再加上一匹战马,速度又快,质量又大,那不就是古代的坦克吗?
其实不然。最早的骑兵,发挥不出来你想象的那种战斗力。
你应该知道一个词: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搞“胡服骑射”。这其中的“骑射”两个字就说明了骑兵最初的作战方法:骑在马上,主要靠射箭杀伤敌人。虽然有速度,也有远距离的杀伤力,但是,真要和步兵对阵,骑兵的优势并不明显。
要知道,古代战场上,步兵并不是像现在这样分散开的散兵线,而是排成紧密的方形兵阵。阵中的步兵手持长枪之类的武器,一致对外。想想看,对着这种兵阵,骑兵冲过去,就算人高马大,也会被扎成刺猬,和找死差不多。
骑兵们当然不会那么傻,不会自投死路。面对兵阵,他们会利用战马的速度和灵活性,在远距离射箭杀伤敌人。如果步兵方阵逼近他们,骑兵们就一哄而散,跑出一段距离以后再开弓放箭。
你可能会说,这仗也打得太窝囊了吧。对,就是这么窝囊。实际上,对游牧民族骑兵的这种打仗法,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就大大讽刺和挖苦了一番,说“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这帮人有便宜就往前冲,不好打就赶紧跑,完全是臭不要脸。
被人瞧不起倒在其次,重要的是,游牧民族骑兵这种打法,战斗力不强,只能骚扰敌人,不能大量杀伤对方的有生力量。实际历史也正是如此。秦汉以前,游牧民族和中原的军队,甚至连一场像样的大战役都没打过。他们只是在边界地区利用中原军队的防守空隙,劫掠破坏一番。一旦中原大军赶到,游牧民族的骑兵就作鸟兽散。
不过,这样一来,他们来去无影去无踪的,中原军队也拿他们无可奈何。两条腿的步兵怎么也追不上四条腿的马,再说,草原地带地广人稀,补给困难,中原大部队深入草原,也困难重重。
所以,秦汉以前,游牧骑射民族和中原步兵之间是长期的低烈度战争,谁也不能消灭谁。这个局面到汉武帝时候改变了。改变的原因不是汉武帝多么英明神武,而是中原地区的军队也有了大量骑兵,并且改造了骑兵作战方法,从此一举取得了战略优势。
什么方法呢?其实很简单,就是骑兵也像步兵那样,集结成严整的队形,发起集团冲锋,那步兵方阵根本抵挡不住。
听到这儿,问题来了,你可能会说,你前面不是说了吗?骑兵这样冲锋会被步兵方阵扎成刺猬啊。
对,对个体骑兵来说,这种危险确实大了很多,但是对于集体来说,这个优势又大了很多。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能不能有严格的军纪约束,让骑兵们无视自己个人的危险,换来集体的优势和胜利。
说到军纪,这就是游牧民族的短板了。当中原地区已经发展出成熟的国家体制时,游牧民族还处于前国家的部落状态。虽然有时也有名义上的部落联盟及首领,但对参战骑兵的约束力很弱,平时也不可能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严格训练。召集他们来打仗,就是靠以利诱之,许诺他们可以到中原劫掠财物。
对这种散漫的军队来说,骑射确实是唯一可行的战法。大家跟着首领出来是为了抢钱抢人,没人会傻乎乎地在战场上冒死冲锋。趁着中原大军没到,抢了东西赶紧撤。中原大军一到,就放一阵子箭,然后各自逃命。
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一般都认为这是汉朝丢了大脸。但换个角度看,匈奴把对方皇帝这样重要的人物完全围住,七天七夜却攻不进去,然后,对方仅凭行贿单于的妻子,就得以脱身。这在匈奴角度看,简直就是闹剧,也证明,匈奴军队没有攻坚作战的能力,也没人在打仗时真拼命,大家都是为一己私利,国家大事谁也不在乎——实际上,当时的匈奴也谈不上有什么国家。
中原军队这边,很早就有了严格的军纪。要知道,如果没有平时的长期训练和战时的严格军法,排列整齐的步兵军阵也是不可能的。人都怕死,在刀枪剑雨的战场上,大家的本能都是找地方躲起来,或者赶紧撒腿跑。直挺挺地站在那里,按照军官的指挥一致行动,这是反人性的,非有严格的军纪不可。
不是有那么个故事吗?孙武答应吴王,要把一群宫女训练成铁军。刚开始,宫女们嘻嘻哈哈,不听号令。孙武下令把其中带头的吴王的两个宠妃斩首。然后军队就训练成了啊。
这就是当时中原各国训练军队的缩影。严格的训练和动不动就砍头的惩罚,到春秋战国时,各国军队的纪律性和战斗力都很强。统帅可以命令士兵投入哪怕是必死的战斗。
到了汉武帝时期,大将卫青、霍去病的成功,就是因为在军事上进行了大胆改革,发展出了匈奴骑兵没有的,也不可能有的集团冲锋战法。
最大的一次胜利是在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和匈奴骑兵展开决战。在暗夜和风沙中,双方骑兵混战在一起,匈奴骑兵的骑射无法使用。肉搏战的结果是匈奴人大败,被斩首万余。此后,汉军完全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听到这儿你就明白了:骑射和集团冲锋这两种不同的骑兵战法,并不是个技术问题,其实是两种不同政治制度在军事上的表现。游牧民族那种落后的政治制度,打造不出具有严格军纪和坚强战斗力的军队。中原国家虽然在关键的战略性物资——军马上先天落后,但先进的政治制度打造出来的强大军队,足以弥补物资上的不足,形成强大得多的战斗力。
所以你看,战争胜利的原因,表面上是资源,决定资源使用效率的是战法,而决定战法进步的,其实是背后的社会制度因素。制度可以转化为战斗力,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然,这个故事并没有完,还有后续发展。为什么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对南方农耕民族的军事优势又体现出来了呢?
原因当然很复杂。其中有一项就是,制度和技术都是会传播的。游牧民族在战场上被打败以后,他们早晚也会知道失败的原因所在。他们也必然效仿中原先进的政治和军事制度,学会像马镫这样的新技术。完成了部分汉化,他们同样能建立起战斗力强大的军队。中原就大难临头了。这就是秦汉时,游牧民族只能在边境骚扰,而魏晋之后游牧民族却纷纷南下,在中原建立政权,五胡乱华的原因所在。
好,李硕著作《南北战争三百年》精编版电子书,本周全网最低特价,在得到App上架。你要是对古代战争有兴趣,推荐你看看。
罗辑思维,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