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期 | 真实的古代战争

策划人:李子旸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昨天给你介绍了李硕老师的著作《南北战争三百年》。我读完了这本书,最大的感慨,其实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真实的战争和我们对古代战争的想象,差距有多大。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轻松点的话题。

过去我们节目曾经讲过马镫的发明,对于战争的影响有多大。对,没有马镫的骑兵,虽然人骑在马上,但是人马仍然是分离的,骑兵只能靠射箭来杀伤敌人,能利用马的,只是它的速度。但是有了马镫之后,人和马就连成一体了,就可以在马上使用重型兵器了,马的力量就能传导给武器,骑兵的战法更多,优势才发挥了出来。

请注意我刚才用的那个词是马镫的发明。但是看完《南北战争三百年》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这个词用错了。马镫不是被某个人发明出来的,它其实和生物一样,是逐渐演化出来的,下面我们来看看演化的过程。

昨天我们说到,卫青、霍去病发明了骑兵的冲锋战法。靠的是中原军队的军纪,要骑兵不怕死才行。

那问题就来了,怎么减少骑兵的伤亡呢?办法很简单,一方面,给骑兵配备重型的近身搏斗的武器,比如长戈之类的,另一方面,加强防护啊,给骑兵穿上沉重的铠甲。

那你想,原来骑射的时候,一人一马再加上弓箭就行了,这就是轻骑。现在穿上了铠甲,再加上重型武器,这是重骑兵,没有马镫的情况下,上马就是很麻烦的事情。

所以,在马镫出现以前,全副武装的骑士要上马,是需要其他人帮忙的。到了三国时期,就出现了单侧的马镫,用来供人踩着上马。那套著名的连环画《三国演义》中,所有的大将在马上都有双侧马镫,这不符合历史。历史上的关羽、张飞、赵云打仗时都没有马镫。

但是,单侧马镫只能解决上马问题,还不能解决马上的稳定性问题。快速冲锋厮杀时,人的下盘务必须稳固。于是,渐渐在骑士身前身后就有了鞍桥,为了追求更高的稳定性,鞍桥还越来越高。

鞍桥越来越高以后,上马就越来越费劲了。终于,到了东晋时,出现了双侧马镫,并非巧合的是,双侧马镫出现以后,鞍桥就变矮了。骑士在马上的稳定性主要靠马镫而不是鞍桥了。

有了马磴,才真正做到了人马一体,下肢、全身甚至马的力气都可以用来挥动武器了。骑兵的战斗力有了巨大的提高。

你看,这是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解决一个问题,出现一个新问题,然后再解决这个新问题。有了马镫,故事还没有完,武器也要跟着演化。

原来在战车时代,戈是重要的武器,后来还演化成吕布用的方天画戟。戈的样子你应该见过,既能刺,有前面的尖儿,也能砍,有旁边的横刃,两车相近时,可以用各种方式砍杀敌人。

但当骑兵冲锋时,搏杀敌人的方式实际上简化了。战马的高速,让更复杂的招数无从使用,只能选择最快捷便利的那一招,这就是刺。戈或者戟的横刃不但无用,反而碍事。你想啊,高速冲锋的时候,即使横刃能击中敌人,骑兵自己也会被带下马来。

所以,有了马镫,冲锋骑兵主要就是用槊,曹操横槊赋诗的那个槊,其实就是加长版的长矛。你会发现一个现象,中国古代骑兵和西方中世纪骑士打仗,虽然没有商量过,但是打仗方式几乎一样,都是用长矛对刺。在同一个技术基础上,演化出来的应用技术也差不多。

由此你就知道了,我们听评书的时候,大将使用的武器五花八门,用大刀的,用大锤的,用方天画戟的,用鞭的,其实都是扯,那是自损战斗力。真实战场上,大将真的要上阵,也不会这么傻,一定是用槊。

好了,装备演化到位了,战法也要跟着演化。

在原来骑射的时候,骑兵除了用弓箭远程射击以外,如果靠近步兵方阵,也不会正面冲击,而是在方阵侧翼来回骚扰,让步兵惶恐慌乱,打乱敌人的阵型。到了骑兵冲锋战术产生以后,大队骑兵就高速冲入步兵方阵。

你听说过那个词“冲锋陷阵”吧?对,冲到步兵阵营里面,这就像陷进去一样,这叫“陷阵”。有时,还会从方阵中一冲而过,然后掉头再冲一遍,反复冲击,目的不是杀伤,而是打乱敌人的阵型。

步兵之所以要结成方阵,除了形成密集的战斗力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用意是保持士兵和军官之间的信息流通。阵型不乱,士兵就可以在固定的方向看到军官的指挥。一旦阵型被打乱,官兵之间就谁也找不到谁了。战场指挥也就没有了,就陷入各自为战的状态。这时候,骑兵就可以利用人高马大的优势,从容斩杀步兵。

只要斩杀一部分,并且敌方的阵型没有恢复,其余的步兵多半会溃散逃命,这时,这场仗就算是拿下了。这就是冲锋战术下骑兵作战的真实场景。

所以啊,过去评书里面那种说的,打仗就是双方各出一员大将,阵前走马,大战三百合,二人分出胜负以后,胜利一方的士兵掩杀上来,另一方则落荒而逃。这种战争场面是不可能的。

这不是我们今天才有的误解,实际上,古代就这样。明代名将戚继光就为此说过很多。

戚继光那个时候,通俗文学已经深入人心,各种武术派别也很活跃。有人问戚继光,那些所谓武功,在实战中一定也很厉害吧,你的军队为什么不派这些人上场呢?

戚继光哭笑不得地说,士兵打仗时,都排列成密集的军阵,士兵之间,间隔很小,怎么可能给人又跳又蹦、挥舞刀枪的空间?再说,打仗哪里用得上那么多花样,就是“乱刀砍来,乱刀还他”。街市上打把势卖艺的,实际上是把实战技艺改造成体操、舞蹈之类的“套路”,好看固然好看,但在实际作战中是肯定用不上的。

当时,受到通俗文学的影响,很多人也都知道“军阵”“兵阵”在战场上作用巨大,但又所知很少,于是,凭借想象,把军阵想象得神奇无比,有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变化:“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天门阵”,和变戏法差不多。并且,在真实各种操练军队的场合,尤其是朝廷来检阅的时候,弄出了很多表演性的阵法操练,实际上就是大型团体操。

对此,戚继光也是嗤之以鼻。他说,战场杀人,一点儿都不好看。现在大家操练的这些,一点儿实用性也没有。

问题来了,我们往往是通过小说、电影、评书等虚构的作品来了解真实世界,但是真实世界往往又并非如此。那怎么分辨呢?

我自己觉得,虚构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可能有以下两个重要的区别:

第一,虚构作品总是需要一个英雄主角,否则故事没法讲,比如阵前比武的将军,比如天纵英才的科学家。但是真实世界的难题是,怎么整合整体的力量,而不是怎么发挥个人的力量。你会发现,将军并不打仗,而科学家也只是创造群体的一环。

第二,虚构作品总是希望世界花样繁多,各色各样。但是真实世界,往往在一种技术基础上,只有一个最好的应用技术、解决方案。

好,李硕著作《南北战争三百年》精排版电子书,本周全网最低特价,在得到App。

罗辑思维,明天见。

zh_CN简体中文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