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期 | 驾驭“非理性异动”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今天继续给你介绍李硕老师的著作《南北战争三百年》。读完这本书,我对古代的将军们,心生一种怜悯之情。为啥?因为决定他们在战场上胜败的,不是我们想象的运筹帷幄的大战略,有的时候就是一个非常非常偶然的因素。

最著名的例子,是公元383年的,前秦和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

开战以后,秦晋两军分别占据淝水的西东两岸列阵,秦军数量占压倒优势。但双方隔着一条河,没法直接打啊。晋军派人对秦军说,你们靠河边那么近,都没地方打仗了,你们且往后退一退,腾出点地方来,我们好好厮杀一场。

秦军主帅苻坚那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啊,他同意了,但是同意的原因不是真要好好厮杀,而是想等晋军渡河到一半的时候,派骑兵冲锋突击,这叫半渡而击啊。好机会!

秦军后撤时,阵型就松动,趁此机会,晋军八千人抢先渡河,立即开始攻击,冲杀秦军。同时,秦军阵中还有东晋事先布置的奸细,趁乱大喊“秦兵败矣”。前秦士兵一听,以为真的败了,争相逃命,秦军全面崩溃。东晋军队冲上来大杀大砍,前秦军队就彻底崩溃了。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这前秦的士兵那么傻吗?自己这方几十万人,对方第一波冲上来的只有八千人,其实数量悬殊。并且,自己阵中随便什么人吆喝一下,怎么会有那么大破坏力呢?稍微冷静一下,看看四周的真实情况,就不至于自乱阵脚嘛。再说,就算慌乱一下,何至于乱到不可收拾,彻底崩溃。前秦军中的军官都是干嘛吃的!

要想理解这事,就得暂时放下大部头的历史书,想象一下当时士兵作战时的真实感受。

当时的步兵作战,都要排列成紧密的方阵。阵中的士兵,除了第一列和其他边上的士兵,视野都很窄,看到的基本全是战友的后脑勺,对战局的整体情况一片茫然。我们现在拍集体照的时候,站在后排像露出脸来都不容易,何况是在战场上。大家只是看着军官在高处挥舞的旗帜进退,这是战场上唯一有效的信号。

别忘了,这可不是在广场阅兵仪式上,这是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所有人都高度紧张,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对各种信息高度敏感,有一点差错、耽搁,可能就是生死之分啊。如果前面真是败了,留给后面士兵逃命的时间可能只有几分钟甚至几十秒,随后可能就要面对敌方骑兵的无情斩杀了。

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点微小的变化,零碎的信息,都可能以无法预知的方式迅速变异、传播、放大,导致整体局面失控。这种情况现在被称为“非理性异动”,也可以说是一种群体恐慌。

淝水之战中,前秦的部队有几十万人,但人员情况复杂,来自很多地方,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内部的信息传递本来就很低效。

东晋充分利用了前秦军的这个劣势。诱其后撤,然后利用抢先攻击和秦军中的奸细,再把这个小事放大,制造出复杂的战场信息。一片混乱之中,前秦军庞大的规模反而成了累赘。

古代军队的“非理性异动”,除了战场上的骚乱以外,还有一个重要表现,那就是军营“夜惊”,也叫炸营。也就是军队在夜间宿营时,因为一些偶然的小事,大家陷入惊恐,误以为敌军来偷袭,而发生整体打乱、自相砍杀、最后逃散。

古代这种事很多,其实直到现代还有。最著名的一次,是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孙元良率领的16兵团从陈官庄突围,突围的时候基本无损,撤退到萧县宿营。结果宿营过程中,遭到解放军小股部队夜袭。那就是游击队放几枪而已。结果几万人大军神经顿时崩溃,全军自相残杀,几万人的大军就此溃散,孙元良最后出来身边只剩几百人。顺便说一句,孙元良是谁啊?就是著名影星秦汉的父亲。

现在我们知道了,当巨大的力量密集堆积在一起的时候,相比力量分散时候的状态,很多情况已经有了质的改变。数量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会让复杂程度从线性增长转为指数增长。

历史上那段著名的对话,刘邦问韩信,我能率领多少兵啊?韩信说,最多十万吧。刘邦又问,那你能率领多少呢?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上不封顶啊。对,数量多不见得一定是优势,没有能力驾驭的巨大数量,一点点小的变化,会被迅速放大成巨大的灾难,己方的力量会变成自己的敌人。

现代社会应对这种“非理性异动”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概括来说就是尽量避免“人群密集、心理压力巨大、信息传导不畅”,就是预先拆解、疏散、分化或者冻结。

但是我们想想,在古代战争中,将军们能怎么办?力量总不能不聚集吧?

两个办法。第一,是平时的严格约束。第二,是事到临头的镇静。

平时要严格到什么程度?严到不近人情的程度。过去我们听评书,都知道古代军纪中有所谓的“十七条禁律,五十四斩”,其中别说什么明显违反军令了,就是小偷小摸,甚至是大声说话,或者听到命令的时候面露难色,都是死罪。甚至古代军中,士兵们在宿营的时候,看到禽兽蛇虫等物,都不允许告诉其他士兵,要直接向本部军官报告,避免以讹传讹。小信息被放大成大骚乱。

如果你理解了古人面对的真实处境,就会知道,古代军阀那么残暴,那是面对巨大能量堆积时的高度警惕、如履薄冰和小心翼翼。

那如果真是事到临头呢?这个时候执行军法,乱杀人立威就没有用了。

有经验的统帅知道,对付这种情况,硬扛是不行的。包括什么及时查找原因,澄清事实真相,等等,那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只能添乱。

对付非理性情绪,只能同样依靠非理性的表现,比如主帅的镇定自若。

南朝时,有一次萧道成率军出战。萧道成就是南北朝中南齐的开国皇帝。夜间军营中有军马惊跑,造成士兵惊恐混乱,四散奔逃。萧道成当时可没法向大家解释,别慌,不过是军马惊了而已。

萧道成的对策是:秉烛正坐,厉声呵止之。反复多次以后,军营的混乱局面稳定了下来。

你看,秉烛,就是让混乱局势中出现一个高光点,大家都能看到。正坐,就是主帅都没有乱走动,而是镇定地坐在那里。只有一个新的注意力中心出现了,才有机会平息混乱。

这个方法的本质就是,不是用一小股力量去遏制已经放大的非理性力量,那是不可能成功的。而是调动起另外一个非理性力量去和原来的非理性抗衡。

总结一下:

第一,聚集起来的力量,就算原来是我方的力量,也可能演化成狂暴的敌人。

第二,只有平时驯化好的、谨守边界的力量,才能放手让它聚集。

第三,面对狂暴的力量,只有另一个注意力中心,才能和它对抗。

这就是我读李硕著作《南北战争三百年》的又一个收获。这本书的精排版电子书,已经在得到App上架。一周之内全网特价。推荐给你。

明天是周末,罗胖精选再见。对了,今晚,《知识就是力量》第二期9:15分在江苏卫视播出,今天讲的话题是:怎样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人?欢迎捧场。明天见。

zh_CN简体中文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