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期 | 张居正改革的意外后果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昨天我们说了明代财政的一个有趣现象:朱元璋越想控制的东西,他就越控制不住,反而成就了民间经济的自由活跃;朱元璋越想迫害的人,他就越迫害不了,反而成就了苏松二府的繁荣发达。这是个始料未及的故事。

今天,我们借着郭建龙老师的这本书《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再来说一个始料未及的故事。

农耕帝国的财政基础,就是土地嘛。搞清楚全国的土地和人口,这是中国古代中央财政的基础。上一周,我们在讲唐朝的时候,唐朝皇帝在这个问题上做得就不好,自始至终是一笔糊涂账。

到了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就想,我是个狠人啊,这个问题我能解决啊。于是,他干了两件事,第一件是从从洪武十四年,开始编订天下的“黄册”,就是户口登记册。这以后朝廷收人头税的基础就是这个“黄册”。黄册编订完,六年后,朱元璋又开始编订“鱼鳞册”,就是带图的土地登记册,因为土地一块块的嘛,在图上像是鱼鳞,所以叫“鱼鳞册“。

这两个活儿干完,花了12年时间。现在大明朝的家底儿清楚了,全国户籍共计一千零六十五万二千八百七十户,人口六千零五十四万五千八百一十二人;土地面积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你看,工作很细吧,有零有整的。这是那个时代的大数据工程,很了不起。

但是问题来了啊,这户籍、人口、土地,都在变动中啊。朱元璋说,那还不简单,每过十年再干一次不就得了?朱元璋没想到的是,他自己个性苛刻严谨,建国初期行政效率也高,即使如此还干了12年,你后代的那些子孙皇帝,你要求他们十年干一回,能力上做不到嘛。

但是还是我们昨天讲的那个因素,明朝特别在意祖训,只要是朱元璋说了,以后都要这么办,后来的皇帝还真就不敢不办。那怎么办?好办啊,就把10年前的数据再抄一遍好了。上上下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是清查过了。

当然了,明朝毕竟几百年,也有真普查的,但是数据就是越查越少。到了万历年间,土地只有朱元璋时候的一半了。土地又没长腿,还能跑到哪里去?说白了就是每次清查的时候,地方官是能少报点就少报点,因为以后交税的任务会少一点啊。就这样,大明王朝的财政基础,越来越缩水。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看,明朝财政是最保守,最简单的。就是人口税和土地税,加上一点盐茶专卖的收入,所以,政府的收入基本是固定的。明代工商业其实非常发达,但是因为朱元璋给明代财政定下来的这个小农基因,导致政府没有能力对变化无常的工商业收税。

你懂的,王朝越到后期,支出总是越来越大,仅仅养活明代皇室的那笔钱就大得吓人。军事支出要是再一起来,这个僵化的财政体制,根本就对付不了。

明白了这个背景,我们就可以聊聊那次著名的张居正改革了。

张居正上台当首辅的时候,其实改革的条件是不错的。万历皇帝刚刚登基,还是一个10岁的小孩。他妈妈李太后非常信任内阁首辅张居正,宫里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和张居正关系也很好。这是一个大臣施展拳脚的最好环境了。

但是,按照郭建龙老师的说法,张居正的所谓改革,其实根本就称不上是一次改革,核心只有一样,就是怎么更高效率地收税。

当然,这不是求全责备,每个人都受制于两个东西。一个是环境。一个是自己的格局。

作为一个改革家的张居正,环境不错,但是格局是一般的。为啥这么判断?因为他就是一个现实派。现实派的好处是能做成事,缺点是很难超出现实给定的格局做成事。张居正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和权臣,太监的关系都不错,对于以权谋私的行为,比如让儿子中状元,这种事,张居正是不太避讳的。这样的人,当然对于整个行政体制也只能做点缝缝补补的工作。也就是所谓“理顺式改革”。

张居正最大的政绩,就是整理税基,清查人口和土地。就是把朱元璋干过的事,再干一遍。

一通全国大干快上,结果出来了,全国土地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虽然比朱元璋的时候还少一点。但是比明孝宗的时候多了将近一倍啊。朝廷对于全国土地有了全新的掌控力。

有了这个大数据基础,张居正就干了那件让他名垂青史的事,“一条鞭法”。我们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学到这个一条鞭法,写的都是鞭子的鞭,但实际上,应该是编辑的编。

为啥呢?因为这个改革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让朝廷和老百姓之间的税收关系变得更简单。不再分什么土地税、人口税、劳役、摊派。所有这些统统按照土地数量来交。现在朝廷经过清查,有了相对准确的土地数据了嘛。所以,在账本上,一家人的名字后面,只写一条,你家该交多少钱。所以,这是一条“编”,编辑的编。

这次改革的结果,你想都想得到,朝廷和民间的关系变得简单而纯粹:朝廷只掌握土地,你种地就交税,没有什么废话。朝廷只要银子,其他什么粮食、布匹,一概不收。朝廷一年只麻烦你一次,大家交税也都方便,国家的行政效率即使有所退化,也能征收上来这种简单的税。

所以好处是,张居正改革之后,明朝的财力大增。据说,张居正死的时候,北京的粮仓里装满了够吃九年的粮食,府库里面也堆满了银子。

但是,因为张居正的改革,历史也为大明朝打开了一扇通向地狱的大门。为啥?就是这项改革让王朝征税太方便了。

万历44年,努尔哈赤七大恨祭天,东北的局势马上要恶化了。明朝的军费要增加了。怎么办?明朝的纸币信用早就崩溃了。所以,这种小规模通货膨胀的手段,明朝政府手里是没有的。但是他有另外一个工具,张居正改革留下的一个高效税务系统,可以随时加税啊。万历44年,户部尚书李汝华请求除了贵州和北京周边,全国所有地区,每亩加收三厘五毫银子,这就是200多万两银子的总收入。

第二年,再加,每亩再加三厘五毫,再搞200万两。第三年,再加,每亩再加二厘。加起来这就是明末所谓的“辽饷”,为了应付辽东事务而加的税。

到了崇祯皇帝的时候,麻烦事更多。但是不怕啊,有了张居正的这个高效的收税系统,加税就好了嘛。这个心理和有纸币的国家无法克制印钞票的冲动是一样的。所以,崇祯时期,又有了“剿饷”和“练饷”,就是剿匪的饷和练兵的饷。每次加税之前,崇祯皇帝通常都要真心诚意地说,没办法,国家要用钱,再苦吾民几年。每次都不好意思,每次都忍不住,一直加税到民穷财尽,国破家亡为止。

听到这儿,你觉察出了一种荒诞没有?一个高效的工具,可能是一个让你沉迷其中的工具。一个救命的手段,也可能演化成致命的手段。

权力给自己开出了一条笔直宽广的大路,然后一路狂奔,直到在道路的尽头撞得粉碎。

好,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罗辑思维,明天见。

zh_CN简体中文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