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继续给你介绍《缔造和平》这本书。
昨天我们说到,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来的《十四点和平原则》,一旦要落实到现实政治当中,哪儿哪儿都开始不对劲儿,一系列具体问题解决不了。
今天我们要深入一步,理想主义的问题还远远不止于此。理想主义还有两种内在的逻辑缺陷。
第一个矛盾,就是理想主义表面上会整合大家的意见,谁不欢迎理想呢?尤其是那些美好的理想。但是理想主义实际上有一个副作用,就是他实际上扩大了潜在的矛盾。
威尔逊刚开始给到全世界的希望是巨大的。美国强大,有道德优越感,主张各民族自治,主张成立国际联盟解决争端,我们今天听起来也觉得是一套很完美的方案。处在那个时代的人,当然会对喊出这样主张的大哥大抱有期待。
所以威尔逊来到巴黎的时候,全欧洲的广场、街道、火车站、公园都贴着威尔逊的名字。海报上用 硕大的字写着“我们要威尔逊那样的和平”。意大利士兵在他的画像前下跪;法国名人争相在报纸上赞美威尔逊。全世界从阿拉伯到波兰,从希腊到中国,所有要争取民族独立的人都指望威尔逊和美国主持公道。
一个理想主义者,特别容易被这种山呼海啸的称颂迷惑。这种称颂背后是啥?是更高的利益期待啊。理想主义的感召力非常强大,人人仰望,但是也让每一个人的预期超过了他的现实力量。现实世界的均衡是要靠妥协来实现的。但是有了这种理想主义的旗帜,每个人的利益诉求都被调高了,那达成现实中的妥协就更难了,期望和期望之间的裂缝越扯越大。
举个例子。德国人在一战后期愿意停战,其实也和威尔逊的14点和平原则有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到1918年的时候,德国虽然筋疲力尽,但是并没有败啊,德国的军队是在法国领土上。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原则一公布,德国一看,不错啊。新来的美国大哥也不主张我赔偿,他宣布的各项理想也听起来那么美好,在这个基础上,不打也行。战后反正有美国人主持公道,德国不至于太吃亏,这才同意停战。所以威尔逊的理想主义给了德国人不切实际的期待。
可是你想,哪有那么便宜的事?你打完了撤军了不赔偿,法国人怎么可能答应呢?所以等到巴黎和会结束,拿出最后的停战协定让德国签字时,又是巨额赔偿、又是裁军缴械、又是领土切割,德国人当然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20年后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反复就强调德国并没有败,是一系列人在背后捅刀子。你想希特勒指的捅刀子的人,是不是就包括美国总统威尔逊?
不止是德国人失望,巴黎和会的结果是英国人也失望,法国人也失望,全世界弱小民族都失望,包括我们中国在内,本来指望有美国人主持公道,可以收回被日本占领的山东,最后也是失望,这才爆发了五四运动。
你看,理想主义点燃了希望,获得了掌声,开局很好,但是它也让各方面的期望值过高,现实世界的矛盾就更难弥合了。其实在去巴黎的路上,威尔逊就说了自己的担心,他说:“ 我好像看到了一场辜负众望引发的悲剧。我真心希望是自己感觉错了。”威尔逊没错。美国确实拿自己的理想主义辜负了全世界的期望。
这是理想主义的第一个内在逻辑缺陷。还有第二个,那就是,理想主义总是有一种自我完美的倾向,这就会导致它必须忽略一部分现实。就好像你要是想画一个理想的圆形,这只能在脑子里构想,一旦回到现实,它就没有那么圆了。所以你为了那个完美的圆形,你只能不在纸上画,忽略一切真实的圆形。
还是举一个巴黎和会期间的例子。
法国一直想给威尔逊安排一次战地巡视。为啥呢?很简单,威尔逊从来没有见过一战的战场,所以他无法想象法国打得有多惨。
当时在法国北部,一眼望过去,全是弹坑、战壕、一排排的十字架,就是坟地啊。法国有15500平方公里的地区,这是多大呢?大概就是今天整个北京直辖市这么大一片地方彻底被毁掉了。那里可是战前法国20%的农作物,90%的铁矿石和65%的钢铁出产地啊。现在连农田带矿山带工厂被夷为一片平地。在战争最惨烈的凡尔登地区,那几乎是打得是寸草不生。而对比一下德国。德国虽然战败,但是境内基本没有受什么损失。工厂都在,恢复经济能花多长时间?
而且法国人还有一个更深远的担忧,就是人口。那个时代的人看待战争,其实就是双方往战场上投放人力,所以人力本质上就是战争能力。
德国人口本来就比法国多,出生率还高,所以从长远看,德国的战争潜力比法国要好得多。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阵亡人数是130万,对于一个总人口4000万的国家,这本来就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数字。但是情况比这看起来还要严重。你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军队还有传统道德的基本约束,不屠杀平民。所以,阵亡的人全是年轻的军人。法国年龄在18岁到30岁之间男子,在战争期间死亡了四分之一。这就吓人了吧?而且,因为法国是前线,法国受伤的人尤其多,是其他国家的两倍。
在这种情况下,法国作为战胜国,当然要利用暂时的优势玩命压制德国。这个时候不压制,以后就更没机会了。这不完全是意气用事,是法国出于自己国家利益的长远考量才有这样的政策基调。
回到前面说的,为什么法国人希望威尔逊能去战区看看?就是希望他能亲眼看到法国的这种惨状,或许美国人就更能理解法国总理克列孟梭的那些看起来非常苛刻的要求。但是威尔逊就是不去,而且拒绝的还很气愤。
威尔逊对自己的人说:“法国人是要让我看那些战争肆虐过的地区,以为我在看见惨状之后就会听任他们的摆布。”他绝不能像这样被人操纵。和平必须平静地降临,不能有感情因素。威尔逊还说了一句话:“就算是法国全国都被炸成了一个大弹坑,最后的和解方案也不会因此更改。”
你琢磨琢磨这段话哈。这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的思维方式。为了我要构建的那个理想世界,现实是不值得考虑的,甚至我看都不要看,因为我担心看了一眼之后,就会在情绪上被操纵。
威尔逊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本人就有这样的倾向。他的国务卿蓝辛就讽刺他说:“如果和他的直觉不符,哪怕事实就摆在那儿他也会视而不见。这是一种像神一样的权力,只拣正确的说。”
所以,在巴黎和会期间,法国总理克列孟梭说过一句话:“我发现,自己就夹在耶稣基督和拿破仑中间。”这言下之意就是,英国人是拿破仑,只想着要利益;而美国总统威尔逊只想着当圣人耶稣,拿着道德优越感欺负人,完全不看现实。
你看,这样达成的《凡尔赛合约》当然是一个四不像,不是会议时间不够长,不是在场的政治家不用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威尔逊带来的光芒万丈的理想主义,让所有来自现实的声音,显得自惭形秽,显得凌乱不堪,显得剩下所有的声音,都变成了乱成一团的利益纷争。但是最后呢?最后巴黎和会开成了一地鸡毛,理想主义的东西只剩下了形式,而现实主义的因素又没有得到充分的考虑。这样的巴黎和会,反而为20年后的另一场灾难种下了根子。
今天我们给你介绍的这本书《缔造和平》。它的精排版电子书,感谢中信出版社,给了我们得到用户为期一周的独家全网特价。推荐给你。
罗辑思维,明天我们继续聊巴黎和会。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