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李子旸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经常听见人讨论企业文化问题。这里面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倡导某一种价值观,就像我们上学的时候学校的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之类的。只要贴在墙上天天讲月月讲,灌输到位了,大家都相信了,也就有了企业文化。
但也有人不认同,这就是第二种倾向。他们说,企业文化是不能靠灌输的,它是自然形成的。可以描述,但是不能塑造。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最近和李子旸老师聊到了一些语言学的话题,我觉得对企业文化的话题也有启发。
学英语的时候,有时会听到一种说法:学习一门外语,就是学习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但是,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中国人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到底有什么不同呢?难道思维方式的底层真的是语言么?
学英语的时候,背单词是一个很痛苦的事。不仅是记忆量很大,而且一个英语单词对应的意思非常多。
比如,我中学时候学电脑,看见电脑键盘上有个回车键。Enter,老师说,它叫“回车”。那就一一对应呗,记住就行了呗。过了很多年我才知道,这个enter叫“回车”,是因为在更早的机械的英文打字机上,有一个部件叫“字车”,每打一个字符,“字车”就前进一格。当打满一行字符后,打字者就得推动“字车”到起始位置,这时打字机会有两个动作响应:一是“字车”被归位,二是滚筒上卷一行,以便开始输入下一行,这个推动“字车”的动作叫“回车”,英文叫Enter。
所以你看,enter的原本含义是啥?是归位的意思。就是这里有一个空档,从整个态势来看,你就应该填进去,把这个位置填满。然后这个状态就回归正常了。这就是enter。
从这个最开始的意思,就衍生出来了进去、参加、报名、填写等等多个词义。你想想看,它的底层是不是都是归位的意思?如果你只记住一个回车,再记住一个进入,那背这个单词当然很困难。
其实,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一词多义都是广泛存在的现象。中文的一个“打”字,有多少种用法?打人、打电话、打球、打扑克、打饭……你以为外国人学中文时不困惑吗?其实,所谓思维方式的不同,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一词多义的多义组成方式不同。
回到语言发展的源头,这个现象很好理解。人的认知资源是很宝贵的,要尽量节省嘛。所以,一种语言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们用一个词来尽可能多表示不同的意思,在不同的事物和概念之间找到了一些内在的联系。那客观上呢?就是用词语为线索,串起来整个世界,找到了这个文化里的人对世界的独特的理解方式。
举个例子。英语中,飞机是plane,但是你会奇怪地发现,法国梧桐的英文名是plane tree。难道法国梧桐是飞机树?另外,在plane这个词中,既没有“飞”的词根,也没有“机器”的词根。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plane的本意是平坦宽大的面,或者说是个“板子”。也就是说,英国人的思维方式中,飞机的核心特征既不是“飞”,也不是“机器”,而是作为翅膀的那个大平板。为什么?因为英国人在发明这个词的时候,是把它归类到交通工具的。陆地上的车,海洋里的船,这些交通工具,都不像飞机有两个翅膀,所以,就用这个新交通工具的最显著的特征来给它命名了。你看,飞机这个新东西是通过交通工具这根线索被链接进英语文化的。
但是中国人为什么管它叫飞机呢?国门初开嘛,看到西洋传过来的各种新鲜东西,共同的特征都是机器。所以,能飞的机器就叫“飞机”呗?你看,飞机是通过机器这个途径进入中国语言的。
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命名嘛,这怎么会影响思维方式呢?对,器物起名字,无所谓,但是概念就不一样了。一个概念在语言上的来历,会严重影响人们对它内涵的理解。
比如,中文里,“管道”和“管理”中都有一个“管”字。“管”的直观形象是一个圆筒,液体或者气体通过圆筒输送。那么,为什么“管理”也要使用这个字呢?想想就明白了。“管”其实就是一种束缚,一种约束,为了达到特定目的的一种约束。
如果没有管道,液体、气体就会到处乱流,无法按照人们的需要到达特定位置。同样,“管理”也是要通过一系列规则、制度约束人,让团队达到特定的目标,完成特定的任务。这两个概念之间,内在的共同点和联系都是管束、约束,所以,它们都使用“管”这个字。
这是中国人的认识方式,不是英国人的。所以,英语中的管道pipeline和管理manage没有共同词根。所以这两个概念之间就没有联想关系。manage的词根是拉丁词manu,意思是“手”。你一看就明白了,中国人理解的“管理”,更强调对人的约束和纪律性。而英国人理解的manage,更强调有人在动手做这件事,是一种需要主动行动才能实施的行为,而不是自动就可以达到目的。
说到这儿你就明白了,中西两种管理风格,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语言暗示出来的结果。
如果你需要深入了解这个原理,你可以去搜语言学上的一个概念,叫“萨丕尔-沃尔夫假设”。这是两个美国语言学家提出来的理论。简单说就是这个意思。语言结构决定了某个文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思维习惯。所以,语言是啥?语言不仅是给外界事物起名字,语言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文化编织自己对这个世界认识的过程。语言、词语它只是其中的绳索,靠联系完成我们头脑中的世界的建构。
换句话说,如果把一个词从它的语言意义网络中抠出来,单摆浮搁,它的意涵要损失很多。这就是我们孤立地背英语单词的缺点。
比如,我自己是南方人,第一次到北京来,就有点懵。北京人,其实整个中国北方都有这个习惯,他们给人指路,说东南西北,而不是前后左右。我又没有在这儿生活过,怎么知道东南西北啊。你看,北京人跟你说,东南西北的时候,是有一大堆认知网络、意义网络在背后支撑的,一个南方人,没有这个背后的认知网络,是不知道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的。即使大家说的都是中国话。
这就可以回到一开头我们讲的企业文化问题了。一个企业的文化,其实就是它内部流通的语言。是一个由各种符号编织起来的网络现象。
比如,两家企业都说,我的企业文化就是透明。那这两家企业的文化一样吗?不一定。有的企业透明,可能是为了可能是为了防止腐败,有的企业讲透明,可能是规模大了,怕同事怀疑分配不公平。
像我们公司,企业文化也讲透明,但我们的出发点是,要准确地接受用户地反馈信息。不要自己骗自己。比如,得到App上每一门课的用户数量,都是公布出来的,绝不在数据上作假。
你看,每一个关于企业文化的用词,背后都有非常丰富的网络,包含了它的处境,它的解决方案,它的价值主张。它和语言一样,是从几个最原初的种子开始,一层层地生长出来的。生长的方式不同,最后的文化也就不同。
所以,企业文化是什么?它既不是可以灌输的东西,它也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它是用企业的整个行动编纂出来的属于他自己的词典啊。
好,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罗辑思维,明天见。
参考文献:
陆人,《英语学习漫谈》,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