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今天,得到App首发一本书的电子版,谭伯牛老师的新作《谭伯牛说晚清史》。说一句闲话哈,我自己一直非常喜欢谭伯牛,所以,几年前我们第一次卖书,选的就是他的《战天京》。感谢我们用户捧场,当天就卖出了五万本,在图书市场上也是个小小的奇迹。所以,这次看到他出新书,我们又能首发电子版,算是再续前缘。
我喜欢读谭伯牛老师的书,除了他写得好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我眼里,书是分成两种的,一种是块状的书,一种是线状的书。块状的书,帮我补足大块的知识缺口。而线状的书,帮我在知识板块之间穿针引线,密密缝补,帮我把块状的知识还原为真实的对世界的感知。
这是什么意思?你想,每一个块状的知识,它都会在我的记忆力简化成一些符号和感受。这种简化和抽象之后,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其实丢掉了一些维度。我们确实好像学到了知识,但对真实世界的了解,其实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这个时候,线状的书就有用了。它们穿针引线,给你更丰富的维度,更丰富的细节,来帮你还原。
我举个例子,比如,提到曾国藩这个人,你会想起什么?战略家,中兴功臣,鸡汤文作者,将领,或者是屠杀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不管是什么印象,这都是符号,你还是没能把曾国藩这个人还原到他生存的那个真实世界里。
但是,如果你读《谭伯牛说晚清史》,你会在里面发现曾国藩说的一句俏皮话, 这是他说书法的,他说啊,写字要像“少妇谋杀亲夫”,这话什么意思呢?曾国藩的解释是:既美且狠。所以像少妇谋杀亲夫。怎么样?读到了这个细节,曾国藩的形象是不是立体丰满起来?他平时打仗,做官,做学问,但是,平时他和周边人闲聊的时候,就和我们身边的一个爱说俏皮话的同事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曾国藩,才是活的曾国藩。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谭伯牛说晚清史》里面提到的人,看看它是怎么替我把这个人从一个符号还原成一个大活人的。
这个人叫穆彰阿。熟悉清代历史的人知道,这是道光年间的一个军机领班大臣,就是首席啊,就算是宰相吧,而且一干就是15年。
那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形象什么样呢?即使你没读过相关的材料,你想也想得到,肯定是名声不好。鸦片战争就是在他执政期间爆发的啊。林则徐被贬,南京条约签订,这些事,背后肯定有他份儿啊。
这还不是今天的看法,当时的人,就把穆彰阿看成是奸臣。最典型是道光皇帝的接班人,咸丰皇帝,他对穆彰阿的看法是:“小忠小信,阴柔以售其奸;伪学伪才,揣摩以逢主意”。就说这个人特别阴柔,揣摩皇上的意思,自己没有主意,也没有担当,所以鸦片战争这一系列的事,就怪穆彰阿,他是一个误国的小人。所以,咸丰皇帝上台之后,就亲笔下了一道圣旨,把穆彰阿革职,永不续用。在圣旨的末尾,还下了一句断语:穆彰阿“暗而难知”,就是为人阴暗,我也不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
我过去读史料,知道的也就这些,恩,穆彰阿是一个奸臣。逢迎道光,惹恼了咸丰,陷害了林则徐。如果不读谭伯牛这本书,我对他的印象也仅止于此了。他就是个符号,就是个奸臣的符号,而且在奸臣的序列里呢,他还不是最闪亮的一颗。
请注意,谭伯牛这本书中用一小篇写到了穆彰阿这个人,并不是在翻案,而是把穆彰阿这个“暗而难知”的人,还原到他的真实的时代环境中。
穆彰阿是嘉庆和道光这两朝,多次出任科举的主考官员,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当时有个词,叫“穆党”。那这穆党里都有谁呢?我念给你听听哈:骆秉章,太平天国时期的湖南巡抚、湖北巡抚和四川总督;劳崇光,两广总督、云贵总督;彭蕴章,军机大臣、大学士;何桂清,两江总督;叶名琛,两广总督;袁甲三,漕运总督,就是袁世凯的叔祖;阎敬铭,军机大臣,晚清著名理财专家。还有那个写《海国图志》的魏源。当然,最著名的就是曾国藩。这都是穆彰阿的门生。这就是所谓的“穆党”,换句话说,咸丰同治年间的这些朝廷顶梁柱,都是“穆党”。哎,奇怪,看着不像奸臣党羽啊,如果是的话,咸丰、慈禧也不会重用这些人啊。
那奇怪,穆彰阿和门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野史里面有一些零散的材料。
比如有一次,劳崇光第一次从京官外放到地方做官,临行的时候,就到穆彰阿家里向老师辞行,那照例是要有一些银两孝敬老师的,这是当时的规矩。穆彰阿说,你当京官,清贫得很,哪来送礼的钱?日后外任有了收入,再来跟我讲这个礼节吧。现在老师不收。
还有一次,穆彰阿就从旁打听他的门生骆秉章的节操,听说骆秉章一分陋规也不收,就是孝敬的银子一分也不收。当时就夸奖说:“真体面,此是我门生。”
穆彰阿死了之后不到十年,家境已经破败,令来访的曾国藩大为感伤。说明穆彰阿生前没贪污什么钱嘛。当时有人评价:“若谓之误事则有之,谓其贪黩则不然。”说他误事,这个可以有。说他贪污,那是真没有啊。
你看,这些材料也证明,穆彰阿是很在乎提携门生后辈的,而且对于自己门生的操守是很在意的,自己又很廉洁。这看起来又似乎完全是一个圣人的样子啊。很多看历史的人看到这儿,心里那个符号本能又要起作用了。要对穆彰阿这个人做二八开、三七开的评价了,一个人有优点有缺点很正常嘛。
其实,谭伯牛这本书给的材料,是给了我们看一个人的新的维度。我看到之后,突然明白了穆彰阿这个人。
我们回到咸丰皇帝给他的那句评语,说他”揣摩以逢主意“,就是他没有自己的主意,凡事只会揣摩皇上的意思。那这骂的是谁啊?骂的是他爹道光皇帝啊。这是把鸦片战争失败的责任,明面上让穆彰阿背锅,实际上是在批评道光。
从头想这真是他们爱新觉罗家族的传统,你数数看:从顺治鞭尸多尔衮、康熙擒鳌拜、雍正杀隆科多、年羹尧,到嘉庆诛和珅,再到后来慈禧干掉肃顺。你联系这次咸丰罢斥穆彰阿,这是一脉相承的,清代皇帝是有这个传统的。每一任皇帝上台,都要干掉上一任皇帝的宠臣,来确认自己的权威。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个逻辑,在清代得到了极端的体现。这次骂穆彰阿是奸臣,和穆彰阿自己的人品政绩,其实关系不大。
这是我想通的第一个问题。那第二个问题呢?就是穆彰阿这样的人的处境。如果是你,整个国家面对新的挑战,没有方向,皇帝又极其强势,你会怎么办?对于一个能力一般的人,揣摩以逢主意,当然是免不了的,你没有力量挑战那么大的格局嘛。但是,一个在内心对自己还有要求的人,其实也有别的努力的方向。
比如穆彰阿,他就选择了培养人才,提拔后进来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这谈不上多高尚,但是对于一个那个时代的士大夫来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对,这就是我现在印象里的穆彰阿。他柔弱,没有力量,但是他在夹缝还是为自己刷到了存在感,找到了生存空间,还为事业失败被骂为奸臣之后,日后还有人为自己说句公道话,留下了伏笔。这样的人生,当然不值得羡慕,也不值得痛恨。我当然终于理解了这个人。在我的心里,他的形象模糊了,不再是一个清晰的符号了,但是与此同时,他在我的心里,活了。
还是回到我开头说的那段话。世界上的书分成两种,一种是块状的,一种是线状的。没有块状的书,我们的视野无法拓展。没有线状的书,把块状的知识穿针引线勾连起更丰富的维度,我们的视野就不真实。
《谭伯牛说晚清史》,就是这样一本书。推荐给你。首发期内,得到用户还有特价。你打开这期节目的文稿,就能看到它。希望它能为你的知识穿针引线。
明天是周末,罗胖精选,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