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王木头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昨天我们说到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这个人。
卡尔·萨根当然是一位科学家,但是说起他的科学研究能力,还真的很一般。至少有一个证据:他好几次申请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最后都没有成功,就是因为总有人觉得他的科研能力不够。
但是卡尔·萨根有个长项,他却特别擅长把复杂的科学知识讲给外行。据说,有人这么评价卡尔·萨根,别看他自己的科学成就不高,但是他对科学的贡献却非常大,这里的贡献不是指卡尔·萨根在科普上做的工作,而是他发现了他的妻子。
为什么这么讲呢?原来他和自己妻子谈恋爱的时候,对方还只是一个文科生,但是就因为他特别会讲科学,硬生生地把他的妻子从一个文科生影响成了一位科学家,最后他妻子还成了美国科学院院士,比卡尔·萨根成就还高。
当然这是一个八卦了,但是能把复杂的科学知识给人讲懂,这真的非常难。
你看看霍金,在科普上,他的名气比卡尔·萨根还要大。他的书《时间简史》可以说是没有人不知道。但是结果呢?我问过我身边的人啊,翻过《时间简史》的不少,但是能看懂的还真不多。这还是霍金非常努力地想给外行讲懂。在他写书的时候他的编辑就告诉他,书里不能有数学公式,有一条公式读者就会减少一半。可是结果呢,霍金的书大家还是看不懂,即使里面没有公式。
但是卡尔·萨根就不同了,他是真的能把那些让人完全无感的知识给讲明白。举个例子吧,我们经常看到一个表述方法,就是把宇宙到现在的138亿年的历史,压缩成一年12个月,那么人类是在新年钟声敲响前的几秒钟才出现的。正是因为这个天才的创意,人类才第一次直观地认识到自己在宇宙面前,是多么渺小。这个天才的表达方法的首创者,就是卡尔·萨根。
如果你去看卡尔·萨根的书和节目,里面有大量这样的精彩表达。那他对外行讲话的方法到底是什么呢,有这么神奇的效果?两个方法:一个是创造概念,另一个是建立形象。
下面我们一个个地说。先来看看第一个方法,创造概念。
这个概念你肯定听过:核冬天。这就是卡尔·萨根最先提出来的。这个概念是说,如果爆发核战争,爆炸会让大量灰尘覆盖住天空,全球都会持续很长时间低温,即便是夏天也会让水结冰。人类是整体性地活不成。
这一点,已经基本上成了我们的常识了。但是有一段时间,美国和苏联对核战争的危害还估计不足。他们虽然知道核武器的厉害,但是仍然有侥幸心理,觉得对方万一用核武器攻击,只要防御住重点区域,就可以发动二次核打击来报复,最后还是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其实当时已经有很多科学家对核战争的危害进行了深入研究,也都知道当时的美苏大大低估了核战争的危害。只要核战争爆发,那就是连锁反应,那就是全球灾难,那就是谁也逃不掉。但是,这些结论只是在科学家的群体里传播,面对公众,那些复杂的科学理论太复杂,是说不清楚的。
我可以随便举几个例子让你听听,微物理模型、对流-辐射模型、米散射理论。你要让政府官员和公众看懂,根本不可能。公众和观众看不懂,对核战争没有深入骨髓的恐惧,那危险就一直在。
所以,卡尔·萨根才联合了几位科学家,一起提出了核冬天的概念。把核战争之后的危害与人类最本能的恐惧联系在了一起。
你想,什么是冬天啊?缺少食物的饥饿和深入骨髓的寒冷,这是生物爬上陆地开始就刻在基因里的记忆和恐惧。就这么一个概念,不用管什么数据,什么模型,什么理论,人们一下子就听懂得核战争的危害。
后来苏联的戈尔巴乔夫也说过,苏联开始限制核武器发展,就是因为他们知道了核战争会导致核冬天,明白了这是会危害地球上所有生命的。
你看,核冬天这个概念的表达非常成功,但是有一些专业人士却一直觉得这个概念不好,因为从数据上看,它相当不严谨。美国氢弹之父惠勒还说过,核大战爆发后,温度下降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都没有到这么可怕,所以如果精确一点,应该把核冬天的概念改掉,改成核秋天,这样就严谨了。
惠勒这就是典型的内行人视角。核秋天是严谨了,但是哪里还有那种可以传播的恐惧感?这你就看出卡尔·萨根的厉害了,虽然自己也是专家,但他是面对公众和外行的时候,他会想到把那些复杂的、难以理解的信息封装到了一个直观的概念里面。
这是第一个方法,创造概念,还有第二个方法,建立形象。
在人类太空探索史上有一个经典形象,叫暗淡的蓝点。就是在漆黑的背景中,有一个只有几个像素大小的暗淡蓝点,那就是地球。这是一张地球最远距离的自拍照。
力主拍下这张照片的,就是卡尔·萨根。
那是1989年,旅行者1号探测器快要飞出太阳系了。这个时候,卡尔·萨根提出,让探测器转一下身,回头给地球拍一张照片。这个想法,当场就被NASA的科学家否决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毫无意义。当时旅行者号已经越过了海王星,在距离地球60亿公里的地方,即便是回头看也看不到什么。而且这么远,无线电信号传过去要花5个多小时时间,如果真要拍摄,从给它下达指令,到它转身拍照,再把照片一个像素一个像素地传回地球,要花6个月的时间。中间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问题,都可能让旅行者号永远失去联系。这个险值得冒吗?
不过,卡尔·萨根仍然坚持这个想法,最后也说服了NASA的主管,拍下了这张照片。
那卡尔·萨根是怎么算这笔风险和收益的账的呢?你要是站在科学家群体的内部视角,这当然不值,从这张照片上看地球,就是一个小点,什么细节都没有,什么信息也没有。但是,如果从公众的心理来看,这张照片就太价值连城了。
后来有很多人满怀诗意地指着这张照片上的地球,就是那个淡蓝色的小点说:
看看吧,看看这个淡蓝色的小点,所有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所有你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听说过没有听说过的故事,都只发生在这一个微小的蓝点上。在浩瀚的宇宙剧场里,地球只是一个极小的舞台,为什么我们要把自己的眼光和想象力局限在这么小的一个小点上呢。在你的身边,有那么一群人,耗尽自己一生的时间和所有的才华,努力让人类走到更远的地方,你难道不觉得幸运吗?他们不应该受到尊敬吗?
所以天文学历史上,每当有人质疑:“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钱去探索宇宙,为什么不把这些钱去救助穷人?”这张照片都会被拿出来说服他们。就这一个画面,激励了一批又一批探索宇宙的人。整个人类的航天探索事业,也因为这个画面,吸引到了大量的资源。如果没有卡尔·萨根的坚持,这个经典的形象就不可能存在。
他为什么如此坚持?因为他知道为什么有人会对探索太空有那么大的热情,同时他也知道这种感觉是很难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尤其是对公众和外行表达。所以只有用一个真实的画面,一个原来只有天文学家才能想象的画面,才能让公众明白他们内心的感受。一个具体的形象,它蕴含的内容将会是无比丰富的。
这就是卡尔·萨根告诉我们另一个方法,建立一个形象。
好了,我们介绍了卡尔·萨根用的两个方法:创建概念、建立形象。这两个方法卡尔·萨根亲测有效,如果你作为一个内行要想把自己行业的观点对公众讲出来,这两个方法你都可以去用。
好,这个话题,我们就聊到这里。罗辑思维,明天见。
罗辑思维第631期: 妄人和伟人有什么区别?
每天听本书:《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尼尔·泰森著,万维钢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