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期-4 | 好战略,坏战略

我知道,说到这儿,还是会有一个误解。哦,这不就是让我不要老抬头看路,低头拉车就好了吗?

不是。关键是把眼下的每一步和那个长期主义的大目标关联起来。

疫情期间我看了一本书,叫做《好战略,坏战略》。最近国庆期间我又把它看了一遍。

过去我们提到“战略”两个字,都觉得很虚。但是,这本书里面提到了一个有趣的定义:

战略=清晰的目标+可以集中资源优化的点

一个战略要有清晰的目标,这个我们都知道。所以很多公司的战略就是:明年要增长20%。很多家庭的战略就是:要让孩子考上985、211。

但是接下来呢?

就应该全体发动,每个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吗?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如果到头来没有事先目标,所有人都可以说,我尽力了。

真正的战略工作不是这样的。战略的本质并不是“设定目标”,而是“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连贯性的行动去解决问题。

举一个很著名的例子。话说,1990年,一个儿童慈善机构想要解决越南儿童的营养不良问题,专家斯特恩接受了这个项目。当时,大部分人的分析是:越南儿童之所以营养不良,是因为越南人的平均收入低、卫生系统糟糕、水源不干净、居民健康意识薄弱等。

如果按照现在一般公司的做法,既然已分析出问题,就设置关键绩效指标,调动团队,一步步地解决平均收入低、卫生系统糟糕等问题就行了。你懂的,如果这么做的话,这个问题永远也解决不了。

斯特恩的做法很简单:接受所有的限制条件,然后就想一件事:我把所有资源集中在哪一件事上会有效?

办法很简单:贫困家庭也有孩子长得不错啊,也不是个个都营养不良啊。这些家庭是怎么做的呢?把那些可以推广的方法总结出来啊。

最后总结出来的,大概是三个办法:1. 两顿饭改成四顿饭。2. 想办法在田里面抓点小虾米拌到饭里面。3. 饭里面加一点甘薯叶。

然后挨家挨户去推广。就这样,斯特恩的这个项目大获成功。

这个例子对我们有一个非常重大的提醒。面对任何目标,我们都不能高估自己的资源。把所有资源集中到一件事上,才能有一点点胜算。

至于环境的其他制约因素,我们先不去想它,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资源去推动环境的改善。

我们刚才讲的,好像是一个特别大的话题。现在我们说个特别小的话题。我当年在上高中的时候,英语成绩不是很好。爸妈就找我的英语老师,说这孩子英语成绩怎么办。

班主任讲,很多家长面对孩子成绩落后,往往是全面开花地抓。又是做好后勤,又是督促听课,工作面一铺开,其实哪个也抓不好。因为这是你在做你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集中资源做一件事情。

集中资源做一件事,就是给罗振宇准备错题本,每一场英语测验,错的每一个题,都抄在一个本上,第二天再做。就这么坚持一个学期,成绩肯定能上来,他上课不听讲,对英语没有信心,看不到自己进步的进度条,包括和英语老师的关系,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会改善。

这真是一个特别有趣的思维方式。我们真要想做一些事,达到某一个目标,其实不需要做那么多事,我们只需要集中所有资源做一件事。

所以,坏战略的特点:不是目标不诱人不宏大,而是在现有格局里找不到任何一个点是可以集中资源去优化的。

刚才我提到的那本书《好战略,坏战略》里面举了一系列美国的例子。

比如,2003年,乔治·沃克·布什总统批准美军入侵并占领伊拉克。战事进展非常快。一旦军事斗争结束,布什政府的领导者希望伊拉克迅速向民主体制过渡。但随着暴力反抗事件不断增多,美军开始被迫离开安全的军事基地,搜寻并打击伊拉克武装分子。实际上,早在越南战争的时候就出现过类似问题,结果美军付出了惨重代价。布什政府宣布了很多听起来冠冕堂皇的目标,涉及自由、民主、重建、安全等,但没有一个连贯性的战略来处理暴乱状态。

2007年,伊拉克形势终于出现了变化。刚刚写完《陆军、海军陆战队反暴乱战地手册》的戴维·彼得雷乌斯以及另外5个旅的军队一并被派往伊拉克。除了拥有增派的士兵之外,彼得雷乌斯还带去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战略。他的理念是:只有在大多数平民都支持合法的政府时才能够平定暴乱。为此,他将军队的工作重点从巡逻转移到保护平民上来。平民只有不害怕遭到暴乱分子的报复,才会提供孤立并打击少数暴乱分子所需要的情报。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战略取代了原来游移不定的目标,因此对战局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这本书里还举了两个有趣的对比的例子。

比如,上个世纪60年代,肯尼迪提出了一个当时看起来不太可能的目标,就是在60年代末美国要实现登月。但是回头一看,这是一个好目标。

第一,这个目标虽然难,但是足够清晰。所有的人都能想象得出来最终实现的样子。

第二,这个目标一提出来,马上就可以分解,所有的人都知道该做什么。政治家知道该怎么鼓动,纳税人知道自己交的钱去哪儿了,科学家、企业家也都知道自己该如何着手。

第三,更重要的是:每解决一个问题都有助于其他问题的解决,这才是一个目标。

但是,美国到现在还在追求的另外一个目标——禁毒,就不是一个好目标。

最重要的区别就是:每解决一个问题,都不见得有助于其他问题的解决。比如,美国打掉了而一个小规模的毒品走私集团,结果呢?结果是推高了毒品的场外价格,从而导致那些大规模的毒品走私集团的利润更加可观。

所以,当我们称自己是一个长期主义者的时候,可能要稍微把这个牌子往下放一放。长期主义其实指的是,你眼下正在集中资源做的那件事一旦做成,可以为下一件事创造有利条件。

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打每一场战斗的理由,就是为下一场战斗准备更好的战场。这才是长期主义者的一个基本的逻辑。

顺便解释一个概念,什么叫“时间的朋友”?

这个词当年一出来,就有人说了:时间的朋友,这不是扯吗?人总是要死的。你想和时间做朋友,时间不会和你做朋友啊。

对,人是会死的。但是事不会。世界上有一些事,是不会死的,越做越大。

比如,企业会死,但是城市不会,大学不会。

为什么?就因为它符合我们刚才讲的那个原则:做一件事,会有利于你做下一件事。就拿一所大学来说,每毕业一个学生,都是往这个传统里面新添加了一个共识。每做出一项研究成果,出了一个好教授,都是强化了这个传统,会吸引更多的学生、更多的教授来到这所大学。这就是时间的朋友。

总结一下今天说的。长期主义这个词至少包含了这么几层意思:

第一,不是坚持什么长期不变,而是要去判断什么长期不变值得坚持。

第二,确立一个目标,然后把它变成可以去做的具体的事。

第三,具体的事,越少越好,方便你集中资源去做。

第四,每做一件事,都有利于你去做下一件事。

最近我把这个事想清楚之后,还是觉得挺难的。为啥?因为人性。

我们都喜欢在努力中弥补短板,都羡慕别人的长处。而“长期主义”则要求我们放弃优化自己的短处,集中所有资源到自己的长处上。

说到这儿我们才知道茨威格那句话说得有多么地精妙: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他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就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zh_CN简体中文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