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何帆老师就跟我讲过,如果你问一个经济学家,明天股市怎么样,他要是敢回答,那他是个算命的。你要问他明年怎么样,他才能够摸得着一些分析线索,这才进入经济学家能够有所施展的领域。你要是问他十年后、五十年后什么样,那他可说的话可就多了去了。
你看,对于经济学家来说,长期比短期好判断。
同样道理,明天气温多少,气象学家也不一定能确切地知道。但是,在北半球,两个月之后比今天要冷,十个月之后比今天要热,这连我这个水平的人,也是完全可以预判的事;
你居住的城市明年的房价,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但是,10年后的房价,你看看这个城市的人口是在净流入还是净流出,就很容易判断。
下一期启发俱乐部是什么话题,我都说不准。但是一百年之后的罗胖什么样,一定说得准,一定在盒里。
你看,长期居然比短期的确定性要高得多,这说明:我们高估了世界的变化。
这个世界的底层,是从138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开始的,在那个瞬间,我们的大多数物理常数就已经定下来了。像光速,普朗克常数等等。40亿年前,地球形成,一天拥有的时间,一年四季的循环,就已经定下来了。1亿年前,中国最后一次造山运动完成,中国的山川大势也就已经定下来了。去年看过一本书,叫《四夷居中国》,它里面就说,秦始皇当年巡游全国的路线图,直到飞机和高铁发明之前,你要是想周游全国,最有效率的路线也只能那么走。
我们这代人感受到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打个比方,就好像在一栋一万层高的大楼上,我们被所在的这一层的装修变化,搞得目瞪口呆,惊呼“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但是如果你抽空到阳台上往下看看,其实下面的9999层都安静得很,没有什么变化。
说到这儿,我们再来看“长期”这个词,就没有什么调门很高的意味了,它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方法:盯住一个不变的东西,好做事。
这个方法普通到任何一个开车的人都懂的程度:你要是开车看着方向盘,那你是新手,开出来的轨迹一定会“画龙”。你要是盯着前面的路,或者远方的楼开车,车就开得直,你就是个老司机。就这么简单。
我的老家是安徽芜湖,小时候有个邻居很有名,叫年广久,傻子瓜子的创始人。中央说可以私人创业了,搭个摊炒瓜子,不就发财了吗?你什么时候见过一早点摊子倒闭的。只要是围绕确定的需求提供供给,除非他自己作,否则就不会倒。这么多年来,做小生意挣着了钱,在县城里买了房,不是周围很大一批人的人生经历嘛。
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想把手头的事做长远的人,都会找一个看着虚一点,但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概念,来解释自己做的事。
马云说,阿里巴巴做的不是电商,而是数据。迪士尼说自己做的不是动画片,迪士尼的使命号称是:使人们过得快活。多么朴素的表达。
你看,长期主义不是指我们坚持什么长期不变,而是要去判断什么长期不变值得坚持。
说一件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事吧。
几年前,那个时候还没有得到App。有一天,我们办公室来了一位客人:田溯宁。
田溯宁,大家都知道,著名企业家、投资人,他的主要从业经历都是在电信运营商这个领域。
他来我们公司,主要就是好奇,罗胖这群人到底在干什么?聊了一会之后,他就说,你们不应该瞎撞瞎试,搞什么电商,你就应该做一件事:知识运营商。
这个词,我们是闻所未闻,知识运营商,什么意思?
田总说:嗯,反正我是一辈子做的都是电信营运商。运营的意思,就是把一堆复杂的技术、事物、流程整合成一个简单的产品。把简单的使用体验交给用户,把复杂留给自己。
你想,一个像中国联通这样的电信运营商,多复杂啊,建基站,还有几代基站之间的无缝切换,跨地域的联通,还有结算。
但是用户呢,他不用管,他只需要买到一张联通的卡,装到手机里用就可以了。这就是运营商的价值。
山东人有句说出来就显得很仗义的口头禅,“恁甭管了!”这就是运营的精神。
你发现没有?“运营”这个词,是近些年才在职场上开始流行的,才出现了“运营”这个职位。为啥?就是因为复杂性大大增加了。需要这样一些人,把复杂的东西整合成简单的东西。所以,如果一个年轻人在一家公司干的是运营的岗位,而且还干得好,千万别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专业,天天干一些琐碎的事,你们应该偷着乐。因为你这样的人,在未来的价值越来越大,而且还不受行业的限制,到哪里都会受欢迎。
说回来。当时田总说,我也不知道这个“知识运营商”具体该怎么干。但是,把漫天飘散的知识,变成用户可以简单实用的产品。把简单留给用户,把复杂留给你们自己,这就是“知识运营商”的思路。
田总说这番话的时候,是2015年。你知道的,第二年,2016年,我们就创办了得到App,它的最初的原型,就是田总说的这番话。所以,今天我们公司有一间会议室,就叫“田溯宁”会议室,用于铭记田总对我们的点醒之德。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启发俱乐部第二季的冠名赞助人——中国联通,原来跟我们是同行。
你发现没有,只有这样定义自己,我们才能对内凝聚共识,对外给出确定性。
就拿中国联通来说,处于日新月异的技术潮流的变换之中,如果他们用任何阶段手头做的事来定义自己,都会出问题。有5G就会有6G。现在有手机,未来也未必就还有手机。所以,还是得回到那个不变的事情上,就像中国联通最新的那句slogan说的,“创新,与智慧同行”,但凡是用创新的方式实现的人类智慧生活,都是我要做的事情。
再来看我们得到App做的事也一样。很多人都想把我们定义成“知识付费”,我们为什么抵死不从?不是我们要和一个词较劲。而是因为它太近了。我们只有找一个远一点的词,也就是“长期主义”的词,我们才能找得到努力的方向,所以,我们是知识运营商、我们在做的是知识服务,我们的愿景是建设全球领先的终身学习大学,哪个目标都要好得多。因为它们够“远”、够“长期”。
所以我经常在公司内部讲一句话,同样是在陌生的地方,你想走出去,请问一张地图还是一根指南针好用?所有的探险家都在告诉我们,指南针比地图好用。
因为虽然地图标定了路线,你也未必走得过去;只有指南针它是确定的,它指向的是几十亿年前形成的磁场结构。虽然地图看起来好像确定性大得多,但你仔细一想,这个逻辑正好是反转的。
你看是不是这样——长期主义,不是在比什么情操,而是一种方法,每一个想做事的人都不得不用的一种方法。
再强调一遍:长期主义不是指我们坚持什么长期不变,而是要去判断什么长期不变值得坚持。
我自己也在反思,为什么大家老在说长期主义,但是老把注意力放在坚持上,而没有放在不变上。后来我看到一则材料,突然就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我自己的理解是:我们知道确定性的好处,但是,其实大家在内心里没有那么喜欢确定性。
我举个例子,假如我们要爬珠穆朗玛峰,最后都登顶成功了。离开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是把垃圾带走,我们都知道,没有人反对。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所有人都是要离开这个世界的,这是一件我们人生当中几乎唯一确定的事。富兰克林不就说过吗?人生唯有税收和死亡不可避免。然而,有多少人是按照“我确定要死”这种方式来安排自己人生的呢?
最近我就听说了日本人提倡的一个概念——“终活”。
就是人生终结前的活动,其中一项就是从40岁以后处理个人物品,一个简单的时间表如下:
40岁,开始物品大量断舍离,通俗点讲就是扔扔扔!
50岁,处理赛车、登山等青年时期之最爱的运动器械工具等,处理掉90%的书籍。
60岁,处理不动产和家具,留一处简单好管理交通方便的,或干脆去租一套生活和整理打扫方便的小房子住。整理银行存折股票证券信用卡等,只留1张的最方便的银行卡。
70-80岁,处理汽车,开始完全依靠公共交通的生活。处理艺术品古玩等收集品,走出对嗜好品的执着。精简和处理相册,留最小限的照片,并电子版化留一份给孩子。
80岁以后,逐步解约各类网络的I D(比如邮箱,淘宝,支付宝,优酷,酷狗,K歌等等等等),只留一个电子支付,处理掉大部分锅碗瓢盆等家里的其他日用品。住房的处理和最后的手机微信QQ解约要具体委托某人或某公司。
生活简单化,周边清洁化,内心淡定化,说去养老院拎包就走,不给社会和儿女留垃圾和负担。
我知道,我们中国人听到这一段,可能觉得不太吉利,不太舒服。但是,沉下心来想一想,我们也都知道,这是一种非常体面的活法。为什么?因为这是按照那个无法避免的“确定性”来安排的生活。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品出来一些味道,就是那些无比确定的东西其实就在远方,每个人都知道,每个人都看得见,但是我们未必真的愿意按照它给出的确定性来安排我们当下的生活。
我们经常会说我们追求确定性,但其实,我们人性当中有那么一部分是不想要确定性的。所以一个长期主义者和一个非长期主义者的竞争,就赢在这么一点点,就是你干了一件反人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