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期-4 | 做产品的五大原则

怎么用策展的方法论来做产品设计?马上我们公司要开年度战略会,我也在准备自己的发言。今天我把我们做产品的阶段结论分享给大家。

做产品的五个原则:选择片段、塑造感受、设计流程、确立边界和赋予意义。

第一个词:片段选择

在世界的噪声洪流中,选择出一小部分,给特定的人看。

策展人看世界的方式,不是农夫式的,守着一颗种子变大,变成一片田野。策展人看世界的方式,是探险家式的,在月球上只切出一块岩石,带回来给地球人看。

所以,“策展”是为世界制造景观。

这是策展人,也是产品人的第一个任务,选择。

第二个词:塑造感受

什么是“展”?就是展开,把抽象概念展开成感性材料。

进入展览情境的人,不需要调动自己的深层理解力,只需要调动感受力和服从力,就可以完成和这个场景的连接。

所以,感受必须是多维的。即使看巨幕电影,一个草原,也缺微风和草原的味道。

我们得到今年上了一门课,曹星原老师的《中国美术史》。在那一代人当中,她的学术地位很高。但是我们请她一定要做这门课的第一个理由,就是因为她看过大量的美术作品的原件,宋代的画能看到的她全看到过,她有具体的感知。

第三个词:制造流程

一个展,对于观众来说,必须是可以“经历”的。

所以,它必须是在时间上延展开来的。

即使很短,即使是在线上,也应当是完整的“经历”——

从得知,到参与感被唤醒,到一站站的感知过程,再到终结和惜别,再到对下一次的期待。

第四个词:确立边界

一个展,不能是一个永久景观,而是一个临时性景观。

它像“沙画”一样,随时创造,随时抹掉。因为稀缺,所以珍贵。因为反复同频再现,所以期待。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世博会”的绝大部分建筑都是临时的,都要拆除。

策展,必须是一个魔术。创造了,然后又不见了。让世界期待下一次创造。世界上没有一场展览是不结束的,不结束的展览就没有灵魂。

最后,第五个词:赋予意义

更准确地说,是为用户建造一个有意义的“情境”。

所以,这个意义不是虚空的,而是部分用户可以认同,可以参与的。

所以,这个“意义”本质上是行动号召。

比如说,我们中国人,集体主义、大团结、全中国人是一家,这个意识是被什么塑造出来的?其实就是被一些产品塑造出来的,比如中秋节、过年。我们就拿过年说,过年是不是符合这五条:

1. 在一年365天中,选出一天,作为节日。这是片段选择。

2. 必须把过年这个抽象的概念,变成可以感知的素材。比如中国结、灯笼、鞭炮、灶王爷、饺子、年糕、难忘今宵。

3. 必须有一个流程,让人可以经历、跟随、期待。从腊月小年开始,一直到元宵节落幕。

4. 必须有边界。空间上,在家里或者在集体中才算过年。在时间上,它必须是要消失的。

5. 意义:大团圆。

再比如奥运会。你看,它其实也是一个展览,或者是产品。

1. 在全世界所有运动中选出一定的种类,在全世界所有的运动员中选出特定的一批。

2. 把那么多抽象概念,变成旗帜、徽章、桂冠、金牌、领奖台。

3. 一个从主办城市宣布到火炬传递,再到开幕式、闭幕式的完整流程。

4. 四年一次,过时不候。特定城市,四年轮换。

5. 意义:更高更快更强。

我们公司现在是自觉地在用这五个要素来设计一切产品。从上架销售的产品,到开题会、上新会、新人面试流程等等。你会发现,其实一切都可以产品化。而产品化之后的行动才能更好地达成目标,解决对应的困难。

zh_CN简体中文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