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充分互联的时代,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时代。产品的优化,已经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最近我看了张国维老师的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代表分别是帽子、螺丝刀和无人驾驶汽车。
它们有什么不同?帽子代表第一阶段的技术,就是人为了应对大自然而发明的一个工具。戴上帽子可以防晒嘛。而你想,螺丝刀就不一样了,它解决的不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是技术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对啊,螺丝刀是人与螺丝钉之间的技术,而螺丝钉又是螺丝刀与两块木头之间的技术。这个复杂性就大大增加了。而到了无人驾驶汽车,这就是第三阶段的技术了。汽车和道路、和其他汽车之间的关系,都是它自己去协调的,是不需要人类介入和干预的。人只是用而已。这时候,人只是一个客体,而技术成了主体了。这个复杂性又再次升级,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给产品设计带来巨大的难题。
最近一周,有一个新闻很火,就是所谓的“上海名媛群”的事件。几百个人拼团,一起租一辆豪华车,然后每个人拍照,在社交账号里面炫耀一下。大家对这条新闻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嘲笑这些人虚荣。
但是最近看到 @汪有 老师的一条评论,说这是“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一次成功嘲讽”。哎,这个角度有意思。你想,过去这一百年,奢侈品行业不过是有钱人为自己打造的一系列炫耀性的符号。有钱人制定规则,说什么是高级的生活方式。
现在好了,共享经济时代,大家不仅可以共享单车,还可以共享符号。什么名车、名包、名表、豪华酒店,普通人在符号上消费一下,也不难了。那这些符号也就大大贬值了。过去我们总以为,经济下滑是奢侈品行业的风险。但是万没想到,共享经济才是对奢侈品行业的釜底抽薪啊。有时尚界的朋友告诉我,最近一年,二手名表的价格直线在下跌。
你看,奢侈品行业没有变,富人需要符号来保持优越感也没有变,但是有了共享经济,原来的所有的产品安排,也就是那个用户难题的解决方案居然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说到这儿,我们就明白了,做一个好产品,不是它自己的优化和升级,而是对用户难题的解决方案的优化和升级。这件事并没有那么简单。
再举一个例子。
北京十一学校曾经想研发一个产品,就是老师怎么利用黑板。
咱们都算是上过学的人,没准你还当过老师,给你一分钟时间,咱们想一下,怎么研发这个产品呢?老师应该怎么利用黑板呢?
第一,字迹工整?第二,多写点,还是少写点?然后我们基本就想不出来啥了。
而且你看这两点。第一,字迹工整,这是一句废话。第二,多写点还是少写点,好像只是一个偏好,没有什么绝对的标准。这个产品研发有难度吧。
我们来看北京十一学校最后研发出来的这个产品。没有长篇大论,只有这么非常简单的几条:
1. 检查板书字号大小,确定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能看得清楚;
2. 利用上半部分,只有确定后排的学生不会被前排的同学挡住时,才使用黑板的下半部分;
3. 列出上课计划,将要讨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这样,你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时,学生仍然能够看到问题;
4. 在黑板上写字,背对着学生时,不要再讲课;
5. 尽量在课前在黑板上写好板书的内容,以使学生对将要上课的内容纲要有个大致了解;
6. 将学生的话写在黑板上;
7. 让学生有机会在黑板上写字;
8. 慎用黑板擦,在擦去学生所说或所写的观点之前,应进一步强调这些观点的价值。
听完这几条,如果你是一位老师,你不仅知道了如何利用黑板,你甚至领悟到了太多如何当一个老师的心法。这个课研组之所以拿出这个产品,是因为他心中一直有学生。我刚才给大家一分钟时间,估计很多人会和我一样发蒙,我想到的只是老师、字迹、内容、课程、黑板、粉笔,唯独脑子里没有学生。
为啥?因为它要解决的是一个难题,一个老师如何在利用黑板的时候还能够和学生沟通的难题。这才是一个产品该有的样子。它永远是一个难题的解决方案。
就像我们这个《启发俱乐部》,我其实特别骄傲今年我们能开出这个产品,虽然不挣钱。但是,这个产品最大的好处,它居然让我这样的一个人,也没有什么专业学问的人,居然可以每周为我的用户以这样的方式服务,为什么?就是因为启发,“启发”这是个产品。
如果我今天是说给大家讲课,我怎么可能一个星期能够研发出一堂值得卖这么贵票价的课程?不可能。但是,我只要引入了刚才说的难题这个概念,《启发俱乐部》就不是策划班子天天给我写稿,然后我背熟了上来跟大家聊,而是我作为一个爱读书的人、爱求知的人,因为正在创业,所以时时刻刻面对难题去求知的过程。
“启发”这个词背后是四个因素:第一,我有问题。第二,我看到外部的信息,受到了触动。第三,这个触动下,我得出了那个问题的阶段性的答案。第四,我愿意把它分享出来。任何一个产品的灵魂,都是由那个难题、那个挑战,带来的。
很多人说,为什么那么多人买票到现场看《启发俱乐部》?对呀,他当然看的不是内容,否则在得到App上或者在联通沃App上看直播就是了。大家来现场,看的是我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整个过程,看的是这个体验。
《启发俱乐部》的现场,经常是父亲带着上初中的孩子,还有十指紧扣的情侣,因为你们要建设一个学习型家庭。大家其实是带着各种各样的自己面临的挑战来的。父亲带着上初中的孩子,就是让孩子在小时候看看:一个人学习还能挣着钱,是个什么样子;一个人把知识内化,得出一些答案并输出,这个过程是怎么在一周内完成的。
我们绝对不敢说《启发俱乐部》的内容对你有多大的用处。如果只看内容,你当然可以在家里舒舒服服躺在沙发上看手机App。所以,产品这个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如果我们不把用户的难题放在问题核心的核心,我们不可能设计出一个真正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