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我说了,上个星期我去了一趟四川。
这趟行程,本来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可以到自然保护区去看野生大熊猫。去当一天的巡护队员。临行前我还问呢,看到大熊猫的机会大吗?得到的回答是:春天,正好是大熊猫发情的季节,看到的机会比平时要大。
我是和当地一个保护站的站长一起爬山,走到半道儿,闲聊嘛,我就问他:你经常看大熊猫吗?他说,我在这个保护站工作20年了,一次也没见过。你能想象我当时的沮丧。
但是转念一想,不对啊,你不是刚刚告诉我,这片保护区里有14只大熊猫吗?还有零有整的。他说,对,我们是通过搜集熊猫的粪便,通过DNA检测知道的。
那我这趟能看到大熊猫粪便吗?他说,再往上爬1000米左右,有机会看到。我说:下山!
下山的时候,他就开始给我描述熊猫的粪便,因为里面全是竹子的残渣,他用了两个字:清香。他的表情,我现在还记得,那真是一种沉醉和向往。
听到这儿,我脑子里突然想起了一个词,也是电影《一代宗师》里的台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想,一个巡护队员,每天就在这大山里巡行。他20年工作生涯的意义,居然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支撑的。眼前的他、偶尔能找到的熊猫粪便、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大熊猫,居然是这样连接起来的。
对,我们这一生,往往就像我这趟四川之旅,生命短暂,行动范围有限,我们期待经历的东西,总是在我们可望不可及的地方。那怎么办呢?通过一些特别微不足道的东西,比如熊猫的便便,和那个大世界发生链接啊。
读书也是这样。接着回到我们的52本书单。
今年的52本书单中有一本小说:《两京十五日》,马伯庸老师的新作,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历史小说。这本书讲的故事很简单,就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朱瞻基,从南京一路跑回北京的故事。这一路,就15天,而故事的灵感呢,是《明史》中的一段记载,一共就40字,原文是这么写的:“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
这段话啥意思呢?就是说:太子去南京考察地震的灾情了,这时候北京传来消息,说皇帝病危,他得在15天内从南京赶回北京,去继承皇位。就这么简单,看上去平平无奇吧?但马伯庸的厉害之处就在这儿。他眼里这40字的描述里,有太多戏剧性可挖了。你想啊,太子这一路匆忙赶回去,他心情得多复杂,有谁陪着,2000多里的路程会遇到哪些困难和危险,这中间有没有什么阴谋…… 总之,史书中的一小行字,这里面有太多湮没在时光中的细节了。一个好故事,就这么在作家笔下流淌出来了。
你不要以为这是马伯庸的突发奇想。其实作家就是这样训练自己的。我还记得有一次,马伯庸到我们办公室来和我聊天,他和我讲,他会给自己做这样的自我训练:我会想象有个地方,有100吨黄金,我可以去取。然后开始命题作文,就这么一件事,怎么展开写。
很多人对世界的理解就到这了。100吨黄金啊,我发财了。
但是,你仔细想想。100吨黄金,请问你怎么运回来?你自己肯定弄不回来吧,你需要帮手吧?你叫谁帮你?谁值得你信任?你们俩要怎么分这100吨?你们俩这一路上,会发生啥?他会不会半路上把你给干掉?叫一个人可能还不够,那多叫几个人,他们会不会合伙把你害了?好,就算安全取回来了,你怎么切割?怎么卖掉?拿回家,怎么和家人解释你的一夜暴富?…… 你看,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场景,能展开的细节太多了,任你想象。
你看,我们经常是非常悲哀地生活在一个抽象的世界里。但当抽象变成具体在我们面前展开的时候,我们往往束手无策。
在今年的推荐书单里,有一本书,《把自己作为方法》,就在提醒我们,要回到近处,回来看你身边忽视的人和事。
这本书这是人类学家项飙和《单读》的主编吴琦的一本对话实录,去年被讨论得很多。对我自己来说,最重要的启发,就是项飙提出的关于“附近消失”的观点。项飙说,我们现代社会总体有一个趋势,就是:附近的消逝。“附近”是什么?就是和你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那个小世界。我们现代人天天沉浸在特别宏大的事情上,讨论着国际局势、关心着行业动态,但是对身边生活的小世界熟视无睹。
仔细想想,确实是啊。我关心我自己、我的家人。然后呢,我就关心一些特别抽象的事。至于附近,比如说我家住的小区,跟周边的菜市场是什么关系?跟周边的学校是什么关系?小区里面都有一些什么样的人?你会发现,我们往往对这些一无所知。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问题。
我们今年推荐的52本书里,有那么几本,它们都是这个特点,讲的都是特别小的事,关注的就是身边的细节,但是,如果你有心,你能从中看到一个复杂、庞大的世界。
比如说这三本书,《秋园》《中国话》《暗夜与黎明》。
这三本书里,我最想推荐的是这本《秋园》。这是一位叫杨本芬的80岁的老太太写的,写的是她妈妈的一生。这听上去挺普通的对吧?但我先问你个问题,你的妈妈爸爸、爷爷奶奶,这些你最熟悉的亲人,他们最好的朋友是谁?他们的童年经历是啥?他们做过什么工作?遇到过什么人生挑战和困难?这些问题,很多人可能完全答不上来。是不是挺可怕的?这都是离咱们最近,甚至是长年生活在一起的人,我们对他们人生经历的了解,可能还不如对一个明星了解得多。
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就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个普通人的人生,其实背后也是那么多沧桑剧变,但如果没有被关注、被记录下来,所有的经历注定被深埋、消逝得一干二净。
再来看这4本书,带你看的是近处的、但是你可能熟视无睹的人和事。
《岂不怀归》,讲的是深圳龙华的三和人力资源市场的打工青年。?过去我们一个“没出息”就把这些人归纳了,归纳得了吗打开这本书你看看,那是一个个和我们一样有志气的年轻人来到大城市打拼,是什么样的原因把他们逼到那样的个人选择里?没有简单答案,那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做出的选择,他们的选择是有道理的。
《我的二本学生》,可能会让你第一次关注到“二本学生”这个群体,二本学生在社会教育里面属于中游。这一群人其实在中国社会是中流砥柱,人数庞大,贡献卓著,“普通”二字就能把这群人给概括了吗?
《失落的卫星》,带你看的是咱们熟视无睹的“邻居”,就在咱们隔壁的一大片土地 —— 中亚。我们连中亚国家疆域多大,人口有多少,完全不知道,那些地方有大量的中国人,他们在那里到底什么样,被忽略了。
《牛津笔记》,张力奋老师在牛津大学访学的日记,里面有太多的细节,要不是这本书,我们看不到那么多细节,极其有趣。
通常,我们可能用一个词,就把这些书里的讲的人和事给概括了:没出息、普通、中亚、牛津。但是,你看看这些书就知道,这背后是多么丰富的、复杂的世界还有个体的选择。
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不是只有占有这一种模式,我们可以像这首诗里写的那样,“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通过看一颗星,而参详整个宇宙,去确认自己的生命。
我们通常都会以为,艺术的作用是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但是你看这幅画,梵高的《农鞋》,一双农民穿的鞋子。这有什么美感呢?
请你仔细盯着这幅画,你会突然在某个瞬间明白艺术的作用。伟大的艺术作品是给观看者打开一个完整的有意义的世界。
哲学家海德格尔是这么描述这幅画的,我给你念念:
“鞋具磨损了的黑洞洞的敞口,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单调田垄上的步履,坚韧而滞缓。鞋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在鞋具里,回想着大地无声的召唤,实现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你可以沿着海德格尔的思路继续想象下去。
人大哲学系的刘玮老师在跟我讲到这一段的时候,说,我们读书,观察世界,其实是这么个过程:
“在一片混沌中,出现一道光亮,照亮一片场域,构建一个世界。”
这是我们读书坚持的理由,我们生命太渺小,太短促,不得不借助这样的东西来把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