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最近,中国4月份的经济数据出炉。据《财新》报道,4月份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内需恢复得相对缓慢,国内的消费仍然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4月的国内消费同比增长17.7%,大幅低于预期。但是出口数据却超出了预期,4月份以美元计的出口额度,同比大增32.3%。
出口增长为什么会相对强劲?有的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国外逐渐解除封锁后,各大公司进入了一个补库存的周期;也有的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印度疫情转移了一部分需求到中国。总之,出口增长数据超乎预期,可能只是一种短期效应。
但是我上周末在《经济学人》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让我觉得,外需的强劲也许会持续更长的周期。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经济学人》的文章关注了一个现象,这个现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外需在接下来1-2年,甚至更长期的增长潜力。
什么现象呢?就是从全球整体数据来看,企业的“资本性支出”在快速增加。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就来给你分享一下《经济学人》的文章。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数据的增长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经济信号。
首先我解释一下什么叫“资本性支出”,这指的是一家企业为了维护、升级、增加固定和无形资产所做的投资。这些资产可能包括工厂厂房、生产设备、办公设备、技术软件等等。这部分投资涵盖的具体开销,小到修理工厂屋顶、购买员工办公用的桌椅电脑;大到修建新工厂或者买办公楼。一般来说,如果一家公司有新的项目、想扩大业务规模,我们往往会看到资本性支出上涨。也就是说,资本性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一家公司为未来增长所做的长期投资。
《经济学人》的文章说,最近这段时间,不止一家国际分析机构注意到了企业的资本性支出上升的现象。
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师认为,全球将会迎来一个“热得发红的资本性支出热潮”。他们预测,跟2007年经济危机之前的水平相比,在2022年底前,全球的资本性支出将会上涨121%。
市场研究机构IHS Markit预测,今年全球的资本性支出将会上涨6%。
还有一家叫牛津经济学的咨询公司也预测说,资本性支出的繁荣期是时候要来了。
这个现象可以说给疫情之后的全球经济复苏抹上了一抹玫瑰色。
毕竟,如果企业愿意加大投资新产品、新技术、新业务,那么这些投入在未来,都有希望转化成企业和员工更高的收入,顾客也能获得更好的服务、更高的生活质量。这样的前景跟金融危机之后的复苏期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要知道,在金融危机时期,企业的资本性支出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足足花了2年时间。更别说生产力和GDP的增长还长时间低于危机前的水平。
那么问题来了,企业到底为什么会大幅度增加资本性支出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应该换个角度,问另外一个问题:哪些公司在增加资本性支出?
《经济学人》的文章以标普500指数囊括的公司为例,做了更详细的分析。他们发现,在标普500指数中非金融业务的公司,分析师对这类公司资本性支出的预期,在过去一年上涨了10%。
但并不是所有公司情况都一样。《经济学人》观察到,有两个板块的资本性支出复苏得格外快。
第一个板块是科技公司,这对于咱们来说肯定一点都不意外,因为在疫情期间人们对科技产品的需求快速增加,包括线上购物、远程办公等等,提供这些服务的公司自然需要更多的设备和软件来满足需求。举个例子来说,今年商用的电脑出货量预计会增加10%,这体现了各大公司在固定资产上的投入;远程办公的专利数量大幅度增长,这反映的是公司在无形资产上的投入。总体来说,标普500指数当中的科技公司,今年的资本性支出,涨幅远远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达到42%。
这些都是宏观数字。切换到微观层面来看,咱们也能看到,一些大型科技公司近期发布了相关的投资计划。
咱们先说一个美国的例子:
苹果公司在4月底曾经宣布修订他们未来5年在美国的投资计划,把5年投资的总额从3500亿美元提升了20%,到4300亿美元。这笔钱用来干吗呢?主要是四个用途,第一是在美国东海岸建立一个新的公司园区,并且要在当地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宽带、公路、学校等等;第二是扩大苹果在美国的业务,在5年内给美国创造2万个新的岗位;第三是,跟美国的生产商和供应商合作,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比如给一家物流合作商出资,让他们在印第安纳州建设新的物流中心。
不仅美国的科技企业在扩大投资,亚洲的科技企业同样也在加速投入。比如,苹果的供应商台积电也在4月份宣布,他们将在未来3年投资1000亿美元,扩充芯片的产能,在全球选址建厂。台积电的竞争对手三星,他们的资本性支出,在去年已经增长了45%的基础上,今年还将会增长13%。
这是第一个板块,科技板块。另外一个资本支出增长特别快的板块是什么呢?是销售非必需消费品的零售商和厂商,比如美国的大型商超沃尔玛、Target,还有咱们介绍过的健身器材公司Peloton。
为什么他们的资本支出会增加呢?
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科技企业的竞争太激烈了,像沃尔玛这样的线下零售商不得不加速投入,建立线上销售的渠道,跟亚马逊这样的公司竞争。
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疫情期间的产能和进出口受限的原因,很多消费品都供不应求。比如说,几乎一切的家居用品,包括沙发、浴缸、冰箱、烤箱、健身设备在内,都出现了短缺。供应商现在紧着扩充产能,就连运输公司都被带动着增加了集装箱的采购量。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这么来看,这些公司增加资本性支出,原因似乎都是为了应对疫情期间的短期需求,比如在家办公,比如家装,比如在家健身。但是资本性支出往往是为了长期发展而做的投资。企业难道不担心,一旦疫情期间的特殊需求消失了,他们的投资打了水漂吗?还是说,企业普遍认为,疫情对人们生活习惯乃至消费需求的改变,将会是持久的?
《经济学人》杂志是这么看这个问题的:的确,疫情给消费者和企业都带来了一些可能会长期持续下去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不是“习惯”的改变那么简单。
具体来说,《经济学人》杂志认为,值得关注的改变是“两个储备+一个态度”:分别是普通人的存款储备、企业的现金储备,以及对于科技的态度。接下来,咱们一一来说说这几项变化:
第一个变化,存款储备。《经济学人》统计了全球21个发达国家的存款数据。如果疫情没有发生的话,这些国家的居民,按理说应该在2020年存了3万亿美元。实际情况呢?实际情况是,2020年,这21个国家的居民存款总额达到了6万亿美元,是正常情况的一倍。多出来的3万亿存款是什么概念呢?如果一年之内都花了,这些发达国家的GDP年增长率将会达到惊人的10%。当然,这种情况大概率不会出现,大概率下,这部分额外的存款会在更长时期内释放出来。
第二个变化,企业的现金储备。我在文稿里放了一张《经济学人》文章里的图片,从这张图片里你能看到,标普500指数当中的非金融类公司,现金储备在过去一年急剧增长,大约增长了55%,达到了1.4万亿美元。为什么呢?因为美联储利率低,所以公司大量发行债券融资;同时,为了抵御疫情冲击,公司纷纷减少支出,比如减少了股权回购、分红派息,也减少了资本性支出,于是积累了大量现金。但现在随着经济复苏,之前的趋势开始逆转,企业将会开始动用他们的现金储备。
第三个变化是对科技的态度。何帆老师在2018年的《中国经济报告》里曾经讲过一个现象,说中国人对于技术发展是特别乐观包容的,这体现在中国人特别愿意尝试新科技产品,中国的公司、政府也都特别乐于推动技术创新。但是在西方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群体对技术进步的态度是保守、警惕的,因为他们认为技术进步抢走了自己的饭碗。美国的蓝领工人就是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
但是疫情过后,在西方社会可能会出现一股像中国社会一样的“科技乐观主义”。原因是疫情期间,靠科技解决问题的成功案例特别多,从疫苗开发到线上办公到远程配送等等,《经济学人》杂志的文章说,这些案例都在提醒企业老板们,要做长期投资,这样的投资的确能带来高回报。
你看,咱们刚才说的三个变化——存款储备和现金储备大幅度上涨,以及对科技更加乐观——这些变化的效应,都不是在短期内就会消耗殆尽的。基于这些原因,国际企业加大资本性支出是合理的。
我觉得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三个变化同样也是值得把握的机会。
好了,《经济学人》的文章我给你介绍到这里了。
当然,对于全球经济复苏来说,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还是疫情是否会出现反复。你肯定也注意到了,印度变种毒株已经出现在了国内,并且在广州发生了传播。这个月恰好有几个重要节日,都是人们出行、聚会的高峰,包括今天的儿童节,14号的端午节,20号的父亲节。在此我也想温馨提醒你,出行务必做好防护,不要松懈。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
素材来源:
《经济学人》An Investment Bonanza Is Coming 投资繁荣要来了!
《经济学人》The World’s Consumers are Sitting on Piles of Cash. Will They Spend it? 全球消费者坐拥巨额存款。他们会花掉吗?